四百多年前,两个长乐人做了件事,养活中国数亿人口
话说,明朝万历年间,福建长乐有对父子,父亲叫陈振龙,儿子叫陈经纶,陈振龙早年中过秀才,但是后来仕途不顺,于是就跟随着家乡人一起下南洋,到了吕宋岛(现菲律宾)寻找商机。番薯之父陈振龙那个时候,菲律宾被荷兰人所占据。荷兰人当时发现菲律宾的农作物生长的不好,于是他们就从南美洲引进来番薯(北方称地瓜)。不久后,番薯在菲律宾广为种植,适应性极强,产量颇丰,因此解决了菲律宾当地人大量主食不足的状态。当陈振龙到达菲律宾后,也发现了这种农作物,心中便寻思着:这东西好啊,要是把它也引进中国,是不是也能解决老百姓的口粮问题呢。陈振龙雕像
曲折的番薯引进之路当时,荷兰人深知番薯这种农作物的重要性,因此对番薯的管控非常严格,层层设防,禁止番薯出口到其他地方。陈振龙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花重金收买了当地的一个土著人,偷偷的弄了一些番薯的藤蔓,然后将番薯藤蔓编织到了一个藤筐中,混入普通的藤筐之中,接着躲过了荷兰海关的检查,最终经过七个昼夜的海运,终于把番薯藤蔓带回了中国。番薯藤蔓
番薯首次在福建种植到达中国之后,陈振龙父子在房前屋后开辟荒地,将番薯种植下去。四个月之后,番薯成熟了,而且产量惊人。大家把番薯蒸熟之后,发现这个味道不仅香味扑鼻,还味道甘甜,吃了之后还特别耐饿。这对于处在明末清初的平民百姓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种食物。在番薯成功种植并产出之后,陈氏父子给福建巡抚写了一份奏章,详细介绍了番薯的来历与作用,并希望巡抚能在福建全境推广种植。福建巡抚看完奏章后,马上下令要求各地的贫苦百姓广泛栽植番薯。好巧不巧,次年福建南部大旱,传统农作物颗粒无收,而正由于番薯的成功推广,使得那年旱灾导致的死亡人口比以前大大减少。从此,番薯解决了福建平民百姓家的口粮问题,成为了喻户晓的主食之一。番薯出土
番薯的全国推广由于福建特殊的地理环境,山多地少,而番薯生命力强,产量高且对土壤要求不高,因此番薯的广泛种植在福建得已顺利推动。但是,在中国其他地方,那时候的人们对新物种的到来并不容易接受,况且古时候福建交通闭塞,与外界信息交流比较少。因此,从明朝万历年间引进到中国的番薯,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广泛推广至全国各个地区,而这里面也有着深深的历史原因。在明末清初的大仗中,张献忠几乎把四川人都杀光了,所以到了清朝统治中国的时候,清政府推出了“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福建填江西”的移民政策。于是,在清朝初期的时候,就出现了全国性的大移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番薯被人从福建带到了江南、湖广、四川等地,慢慢的,百姓开始接受这种食物,慢慢的,番薯就被推广到了全中国。湖广填四川路线图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的时候,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只有仅仅一千多万人口。在经过四百年的演变,如今我国已达到14亿人口,换句话说,如今我们这14亿人口都是那一千多万人的后裔。在这四百多年的繁衍之中,我们这些后代能得以延续,应当要感谢番薯的功劳,感谢陈振龙父子的功劳。
来源:福建本地君
原来番薯这么有年代感了啊 还有这样的渊源{:5_214:} 点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