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援仓服务队
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全体平安凯旋!

仓山区是本轮疫情防控歼灭战的主战场之一。11月24日,随着最后一批志愿者撤离仓山,海口镇援助仓山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经历22天的艰苦战斗,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在抗“疫”大考中交出合格海口答卷。
01
摸清底子 找到路子
迅速转变工作角色
服务队抵达仓山集体宣誓完毕后,海口镇党员志愿者根据统一部署,打散重组为三组,分赴各工作点位,以最快速度熟悉工作流程和措施,并按照部署认领任务,迅速融入疫情防控统一战线。
“会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做起同一件事——逛村熟悉情况。”队长余美瑞记忆犹新:“小强是第一个向当地干部提建议的,还提了不少好点子。”
通过他人带、自己逛等方式,海口镇党员志愿者掌握村情民意和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格局,让自己迅速融入仓山、融入社区,成为地道的“老仓山”,并借助扎实的基层防控经验,协助所在村优化疫情防控工作,如加强村内氛围布置、完善出入管理制度、优化核酸采样点等,其中陈小强工作事迹得到《福州日报》报道。
到村不到三小时,我镇三位“95后”队员就撞上风险等级调至最高的挑战。但是,他们迎难而上,快速调出在融“演习”记忆库,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并利用吃饭休息时间学习防疫实操视频,逐一掌握工作重点和防护要点,当天顺利完成时长9小时、采样500人左右的采样任务,做到了快响应、快行动、快担当。
“我们来支援,是来展现福清党员干部敢担当、肯吃苦精神的。”这是海口镇党员志愿者的共识。

02
开对方子 干出样子
用心用力筑牢防线
线索摸排、卡口值守、信息登记、隔离转运......在疫情防控各个环节,都活跃着海口镇党员志愿者的身影。如何因地制宜做好工作?队员们首先比对福清经验和仓山实际,初步梳理工作方法,接着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人均日作战时间超过10小时,全程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本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想法,海口镇党员志愿者还定期复盘总结,学习最新精神和先进经验,讨论优化工作方案,先后提出为当地干群写一封信、实施核酸检测“袋长制”、卡口率先引入数字电子哨兵一体机、外卖快递暂存点分类管理等建议,均在工作中得以运用且不断完善,有力提升地方疫情防控工作质效。
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党员志愿者坚持以人为本,办暖民生小事,与仓山人民在并肩奋战中结下了深刻的友谊。见到路边发生争执,主动上前调解纠纷;面对封控区生病的人员,代跑买来应急药物;得知封控区内唯一一家便利店人手不足,在休息时间协助物资搬运;看到小区遮雨棚坏损,主动上前清理更换清洁......类似的暖心举动不可胜数。一个烧水壶,一箱阿萨姆,一间休息室,一个热腾腾的肉包,几粒圆滚滚的丸子,面带笑意的脸庞以及笔直竖起的大拇指,这些都是仓山人民对大伙工作的认可与肯定。

03
多源充电 持续作战
歼灭战疫踩实走稳
疫情防控是场战略的持久战。海口镇党员志愿者坚持稳字当头,持续充电蓄能,确保领悟力、判断力、执行力时刻保持在最佳状态。鉴于志愿者工作岗位分散,队长将我镇多批党员干部纳入微信群,传达学习省、市关于防控工作部署精神,并先后通过微信吐槽、电话沟通等活动,帮助队员及时调整工作模式和状态,补足身体、情绪、精神和思想上的精力,强调落实个人防护措施,以更加昂扬的面貌投身疫情防控工作。
队员也发挥团队作战精神,彼此理解、互相扶持。值早班的同志提前两小时交接班,午班同志“多干一会”,照顾着晚班同志的身体。部分志愿者调入高风险区后以一当十,有时连续数日休息时间不到三小时,同组兄弟会为此主动支援,缓解对方超负荷的工作压力。
第一批援仓的党员志愿者还发挥“传帮带”作用,手把手地培训第二批、第三批援仓干部,即使遇到社区工作者被隔离无法作战的挑战,也能顶上空位,扛下该点日常工作,确保疫情防控不出漏洞、不掉链子,获得当地干群的一致点赞。
随着仓山区疫情防控形势趋于稳定,第一批撤离人员回归,而在高风险区鏖战的党员志愿者在队长余美瑞的带领下依旧坚守岗位,化身“天使白”、“防护蓝”和“志愿红”,统筹落实入户采样、人员转运、卡口值守、管控巡逻、物资运输等工作,以最快速度、最强力量、最有效措施堵住防控漏洞,防控工作成效显著,所增援的迎霞新城南区也顺利解封,进入常态化管理。

“我们解封啦!”23日晚,伴着烟火升腾,伴着群众欢呼,福清志愿者完成交接准备撤离。离别前,望着熟悉的战斗岗位,队长余美瑞表示,“最荣幸的是成为援仓抗疫一员,圆满完成任务,不负组织期望;最感动的是海口党员志愿者在各个岗位都表现出色,兄弟齐心,并肩抗疫,诠释了担当与奉献;最幸福的是带出去的兄弟们,都平安回归。”

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为海口镇援仓服务队点赞!
来源:古镇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