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江阴在内的福清许多乡镇,都有给孩子戴“长命锁”的习俗,江阴人送“长命锁”最主要的是孩子的外婆。外婆得知女儿生了外孙之后,准备好一块银制的装饰锁,或圆形的或椭圆形的,用项链或丝带穿入锁档中,形成一个圈。然后,在婴儿满月这一天给他戴上,寓意“长命百岁”。你知道“长命锁”起于何时,有什么传说故事吗?

相传,大禹建立夏代,王位经几代辗转,传于少康。少康生于战乱,寄人篱下。平安活下去成了母亲后缗的最大愿望,于是她叫人铸了一把“长命锁”,上面刻有“长命百岁”四个字,戴在少康的脖子上,希望少康能够平安的长大成人,如大禹般长命百岁。后来少康时来运转,再振朝纲,并开创了少康中兴的局面。于是人们相信 给孩子戴“长命锁”,就能使孩子消灾免祸,健康成长。说起“长命锁”民间还有另外一种叫法。
“长命锁”江阴人称之为“天官锁”,传说在康熙年间,京城里有个满族的小王爷,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目无王法。他公然在京城街里欺男霸女,横行霸道。百姓忍无可忍,联名向掌管皇帝九族的宗人府告了他的状。接此案的是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府丞唐朝彝,漳州东山县人。为了保民平安,为民除害,唐朝彝用计请小王爷过府叙谈,小王爷不知是计,一脚刚踏进宗人府的门槛,便被他当堂拿下。经过审讯之后,小王爷承认了他的罪行,唐朝彝直接判了他死罪,然后报请皇帝御批。皇太后想要保住这个族裔,让康熙皇帝向唐朝彝下达了“单日不杀,双日不杀;城内不杀,城外不杀;见天不杀,着地不杀”的谕旨。为了附合“六不杀”的圣旨,唐朝彝想出了一条妙计,他让人在城内外交界处的月城门中间,搭了一个木台子,见不着天也隔着地,既不是城内,也不是城外,等到亥、子相交的时刻,把小王爷押到木台上,斩首示众了。

第二天,唐朝彝主动上金銮殿请罪,表明自己以死护法的决心。康熙皇帝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刚直之士,却又知道那些皇亲国戚是不会放过他的,只好让唐朝彝辞官返乡。为了防止他出城后被害,命人打了一块金锁,正面刻上“长命百岁”,另一面刻上“富贵双全”的字样,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亲自挂在唐朝彝的颈上,并传下“见锁如见朕”的口谕。有了这块“天官锁”护身的唐朝彝,一路顺利地回到了家乡。这件事一传出来,都说康熙皇帝给唐朝彝佩戴的一块“天官锁”,戴了它能免灾消祸,长命百岁。从此,老百姓就按唐朝彝佩戴的“天官锁”的样子,纷纷仿制起来,戴在小孩的脖子上。至今,这种风俗仍在福清江阴一带流传。
“天官(长命)锁”,作为一种吉祥物,材质根据家庭环境的不同有金锁、银锁甚至铜锁。但不管锁的本身价值如何,其中都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真切关爱,是长辈对孩子健康长寿、富贵平安的美好祝福。
来源 江阴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