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海洋福文化
作者 杨国栋
俯瞰福清市辽阔无垠的大海,可见福远号巨轮在雪色浪花中鼓荡竞发,气势恢宏;又听见福昌号巨轮强劲地撞击飞飘海浪发出的剧烈声响;还有福仁号巨轮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蓝天白云映照下的福清海面上,自古以来就有着厚重绵长的海耕文化。在一个名叫吉钓岛的村落,很早就发现了海洋文化遗址“石获”。石获是一种古老的陷阱类堤堰式石结构定置捕鱼工具,堪称人类渔业文明、海洋文化的“活化石”,价值和意义非凡,引来了许许多多的海洋文化研究者、海洋探险者,以及旅游者前来参观访问。
传说,古时候这里曾经是渔霸的天下。渔霸过大年离岛上岸,周边渔民乘机急急忙忙摇船前往捕鱼捞虾,故而有了吉钓岛的地名。急钓,取吉利之意,沿用至今。神奇的是,大凡荡起双桨进入吉钓岛捕鱼的人们,不但吉祥如意,还很有福气,进入风浪很大的远海捕捞,也可收获满满。
有福福清,面向大海;向海而福,向海而兴。

宋明时代出现在福州、福清海面上的“福船”,携带着鲜活的水密隔舱技艺,在海耕中深情地犁开了海面,绵延不绝地咆哮出滚滚浪流,也为福清人闯荡四海开辟出海上新路。浩瀚辽阔的大海打开了福清人开放的眼光和宽阔的胸襟,这为福清人在山海间不断地书写不同形态的“福文化”铸就了性格优势。
今日“吉钓岛蓝图”的绘制打造,带着清新的福韵,在旅游休闲、民俗文化、文创生活、海洋文化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等方面发展壮大;建造全国首个螃蟹展览馆、海岛特色民宿和餐饮、海岛营地、海漂实验室、海洋文创集市、公益和科研净滩基地。
经过岁月打磨的福清“福”文化,带着海洋的气息在历史的波涛翻卷中显得更加绵密祥和。从福唐到福清、福清州、福清县、福清市,1300年的雷电风雨卷走了多少刚硬的岩礁山水,唯有硕大的“福”字巍然屹立,福泽后世。福耀园的“福”、福庐山的“福”、福融路的“福”、福通路的“福”、福兴路的“福”、福人路的“福”、福百路的“福”、福腾路的“福”、福飞路的“福”,可谓千姿百态,福满人间。

山间岛礁石壁,摩崖石刻“福”字连绵。如石竹山岩壁的“福”字题刻,带着期望与梦境翔飞大地;黄檗山万福寺福气盈门;灵石山蝴蝶溪旁的巨“福”,180年来送福民间;赐福里、永福里、善福里、福山乡、福山村、加福村、福唐仔、福华里……福福叠加,喜气连连;而今“福”字打头的花园或者住宅区,遍布福清,福怡花园、福荣花园、福中花园、福庐花园……
在福清的村落,渔民们为了自娱自乐,总会聚集在一起,模拟海洋生物的动作和习性,加上自己的创建,于是,“海族舞”应运而生,旨在祈求出海平安、捕鱼丰收。
“海族舞”是福清市新厝镇大澳村渔民独特的民间文化遗产,俗名“弄九鲤”,历经数百年的打磨和发展,成为福清海洋文化的一颗明珠,被收录在福清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研究海族舞的专家解释说:“海族舞”的表演方式有10多种。如“蜈蚣爬”“三财四箭”“六耳”“四朵花”等花样舞步。出场顺序一般是彩旗、双灯、龙珠、龙、鳌、鱼、虾、乌贼等鱼类,最后为锣鼓阵。表演者根据闽台沿海民间传说编演的踏街游行形式,制作时多用竹篾、白绸布或者棉纸扎制外形,还要用彩笔勾画,形象逼真,神形兼备。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海族舞群总会点起篝火,擎着鱼样,绕着火堆,绕圈跑火,以此增添节日的气氛,祈求渔业丰收,平安幸福。
海族舞的造型大多是鱼类,主要有鲳鱼、虎鱼、松鱼、鲈鱼、马鲛等20多种。为了热闹好看,表演人数一般为30人。奇妙的是,这些海鱼也被分列等级。中国人最崇尚的龙,按照要求可以扎制成2米多长;殿后的鳌鱼则为1.5米长;其余的海鱼大约只能有一米或者以下的长度。为了方便广大渔民在晚间欣赏表演,古时候每只鱼类的内脏里都会安上蜡烛,以突出各种鱼的轮廓。当代科技发达了,表演者便在鱼类的内脏安上小灯泡,表演起来更具视觉冲击力。

福山福水福星照;福天福地福清人。
40多年前,笔者曾经在平潭岛服役6年多,从平潭往福清、福州,或者从福州往福清进平潭不计其数,总能够在福清的海边看见一艘艘捕鱼的机帆船或者大型船舰,在高扬的桅杆或者飘飞的风帆上,看见“福”字或者“融福”两字。后来因为采访,涉足福清海边,“福融”或者“融福”,依然在闪耀的微风中飘荡出海边渔人对于幸福生活的企盼与向往。
海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海上行船和远洋捕捞养殖突飞猛进。
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七批17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名单中,福清东瀚海洋牧场位列其中。这是继莆田南日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后,福建省第二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福清东瀚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海面积3.5万亩,将配套建设公益性渔获集散码头。在陆域配套用地中,除了建设公益性人工鱼礁礁体、鱼类育苗基地等海洋牧场配套设施,还将建设运输补给、冷链物流、仓储、海洋观光酒店、海洋公园等配套设施,发展海上服务业和旅游业……
未来,在福清辽阔的海域中,将继续书写着海洋“福文化”的辉煌篇章。
来源 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