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之随想
作者 安逸
年少听禅宗故事,在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偈语、百丈怀海清规戒律等系列故事中,对其中遇苦即停的黄檗和尚颇有印象。近日去了一趟福清,才知天下有三座黄檗山,原来黄檗寺真正题名是“万福禅寺”,还是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御赐匾额。
据《黄檗山寺志》所载,唐贞元五年(789年),正干沙门学禅得法后回闽,途经福清黄檗山,想起师父“遇苦即止”的赠语,因悟“黄檗味苦”,便开山结茅,募缘建寺,名“般若堂”。贞元八年(792年),禅寺初具规模,德宗皇帝李适赐额“建德禅寺”。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明朝时期多次修建,隆庆(1567-1572年)、万历(1572-1620年)年间,僧人中天正圆致力于再建黄檗山并发愿请藏,与其弟子持续努力近十五年,最后得以实现(万历首辅大臣叶向高称“海内共六处,黄檗在其中”),与藏经下赐的同时,黄檗山寺额也赐名为“万福禅寺”。

为什么赐名“万福”?然众里寻他千“百度”,无果。
说起万福,就不免想到“万福攸同”这句话,探源而去,这四个字始见于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无论是《蓼萧》里“和鸾雝雝,万福攸同”,还是《采菽》中“乐只君子,万福攸同”,都可以看出这是祝祷之词。明神宗给黄檗山万福寺敕书称:“尔住持及僧众人等……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善教。”总而言之,万福就是要祈祷多多的福,大家同享平安喜乐。
天下三座黄檗山,国内有二,南宋时期“永嘉四灵”之一的诗人翁卷游福清后,写下《游黄檗寺》:“天下两黄檗,此中山是真。”除了福清这个祖地外,另一处在高安(今江西宜丰)鹫峰山,唐代高僧希运为纪念家乡和出家的黄檗山,把鹫峰山改名黄檗山,希运也被时人称为黄檗禅师。作为临济宗的法源,其独特的禅风体现了佛教与世俗观念的相互影响,流传颇广,做到了跨越时空共鸣,有福同享。还有一处,为明末清初隐元禅师受邀东渡日本,于江户时期幕府赐地京都宇治开创黄檗山万福寺。隐元禅师和历代黄檗禅僧为日本带去的不仅仅是佛教经义,影响更深远的是涵盖了工程建筑、医学医药、雕刻出版、饮食烹饪、茶道花道、造桥造田、农业种植等先进文化、科学技术,为日本江户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去了福祉,也为中日民间交流造福万年。这就是对万福最好的诠释。

宋代青原行思禅师说: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我看到是黄檗山呀。博君一笑。
来源 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