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沙埔镇牛峰村的牛头尾码头上,每当朝阳映在海上时,在距离码头约半小时海程的海面上,海带养殖户们已经从凌晨一两点开始,连续工作了四五个小时。
风浪里穿梭,烈日下晾晒,海带养殖户的辛苦不言而喻,但丰收的喜悦,却让这一年一度的海上“夏收”,更显激情满满。
牛峰村是沙埔镇海带养殖面积最大的一个村,也是沙埔镇海带大规模养殖的代表村,全村共有200多户海带养殖户,海带养殖面积约8000亩。
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沙埔镇党委高位统筹,科学布局,注重发挥党支部“定盘星”作用,以党员中心户为依托,集中整合海域资源“抱团取暖”,极大地提高了临海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激活了海带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支部不光要学政策、学章程等,更要在产业生产经营上牢牢把好方向、切实找准路子。”因此,沙埔镇专门成立了由组织、农业、水利、经管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工作专班,邀请专家团队实地走进各村进行业务培训和分析研判,有效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按照党员网格化分工,明确党员帮扶人,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谁来带”问题。
同时,镇党委聚焦产能提效,全力推动泡沫浮球改造项目,完成全域海上养殖产业升级,形成自上而下联通锦城、江下、牛峰等多个村的滨海养殖特色带,带动村财、村民增收。

深耕产业链条
开辟连村“发展新版图”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沙埔镇党委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党建+养殖户+加工厂+农户”发展新模式,由党支部联合领办,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到适度规模经营。

每天,养殖户用滑轮将海带从海里拉上船,运到岸上进行晾晒变成干海带后,由村里联系的外地客商销往山东、浙江一带。本地加工企业青睐的鲜海带在经过切割、盐渍、包装、深加工后,便有了市场上消费者喜爱的海带丝、海带结等产品。

这种模式不仅牵出了多条产业链,形成“生产-晾晒-加工-销售”一条龙作业,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增收,蹚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兴起“燎原之势”
筑牢连村“安全新防线 ”
对标先进、集中突破,以星火燎原之势,将党旗插到滨海各村的港口码头和渔船上。沙埔镇相关村党支部根据每艘渔船作业区域、作业方式和作业时间,形成工作台账,并由党员分组包干,每组联系固定渔船,密切关注渔船动态,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实施动态干预,确保所有渔船远离大轮航线。特别是在台风来临前,及时进行预警,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沙埔镇阶段性组织养殖户、船员等进行业务学习和渔船维护,提高工作本领和硬件水平,降低出海作业船只与周边海域渔商船发生碰撞事故的风险隐患,筑好“海上移动长城”。

来源 沙埔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