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鳗业曾一度被称为“软黄金”产业,一批批勤劳肯干的福清人在鳗鱼身上淘到了一桶又一桶的金,福清齐翔食品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该公司创立于1993年,年产烤鳗近2000吨,属于福清鳗业的龙头企业。“公司从1993年创立到现在,凭着品质优先的经营模式,鳗鱼产品畅销国内外。”福清齐翔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贵说。
01
回乡投资鳗鱼,摸着石头过河
林贵,出生于1978年,他是改革开放同龄人,林贵的父母也在80年代末进入了养鳗行业,将养殖的鳗鱼原料卖给国有冷冻厂。但是尽管做着小生意,一家人还是经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养鳗业刚刚起步,林贵对于当时大多数印象是招工用工难,一家人摸着石头过河,踩稳一步,再迈一步。
90年代初,鳗鱼产业成为了福清的支柱产业,福清成为全国闻名的养鳗业基地,福清齐翔食品有限公司也在1993年成功创立并稳步发展,引进了先进的烤鳗生产线,发展成为集养殖、加工、生产、销售等为一体的企业。
1998年,父亲给了20岁的林贵一张机票和两万元港币,让他一个人赴香港为齐翔食品的上市做前期准备工作。那是他第一次离开福建,第一次乘坐飞机,更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大城市的繁华。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快,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进入千禧年,在香港待了两年的林贵决定回国发展,但是和大多数的“福清哥”一样,他选择了到江西打拼,从事房地产开发。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良好的大环境条件,他在外一干又是8年。
“2000年那时国家鼓励港澳台地区的人士回来投资。当时,我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决定回来。”2008年,在思乡情绪的驱动下,林贵回到福清与亲人团聚,并接管了齐翔食品。
而当时日本和欧洲先后出台了药残限量和限制出口等制度,这些多重打击使福清的鳗鱼产业伤了元气。虽然从未有过管理工厂经验,但从小耳濡目染的林贵,还是带着企业在福清大大小小的鳗鱼养殖企业里杀出重围,度过福清鳗业的“寒冬”。

福清齐翔食品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以出口为主,公司生产的QIXIANG及鳗道牌烤鳗等大量产品出口日本、美国、俄罗斯、欧洲、澳洲,与日本多家知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02
坚持科学管理,严守品质
“齐翔的鱼苗来自天然海域捕捞,经过人工养殖、12道标准化生产工艺,确保了我们的食品安全及鲜美口感的保留。”用心制造加以高品质把控,让林贵对自家的烤鳗市场充满信心。

“我们的烤鳗严格品质选择,来源可以追溯。”林贵介绍说,公司采用饲料-养殖-加工全产业链管理模式,自有长期合作20家淡水鳗鱼养殖基地,养殖面积达1000多亩,养殖周期12-18个月。
同时,坚持科学管理,健康养殖的原则。甄选最适合鳗鱼生长的优良水域,天然水源,水质“清爽”、“嫩绿”、无污染。采用无添加药物自然养殖方式,绿色、健康、可持续。以天然成就品质,以科学培育优质。

齐翔烤鳗从生产到成品,层层把关,从原料进厂到成品进库,各个工序实行严格的QC控制。一流的生产线,先进的检测设备,真正做到检验不合格的原料拒绝进厂,检测不合格的成品禁止出厂。现在,企业90%的产品出口到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他说,这和福清良好的营商环境分不开。

03
疫情影响,抢抓机遇华丽升级
早在2014年,齐翔便上线了淘宝企业店但仅仅只是将其定位为展示平台,企业并没有花大力气,对之进行维护和运营。新冠疫情让齐翔出口订单减少,但面对空前挑战,齐翔烤鳗及时调整发展方向,积极拓展内销新渠道,获取新订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020年五一节期间,齐翔烤鳗紧紧抓住全民消费热情的契机,迅速引流为自身带来近1000单订单,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额近60万元。
“齐翔在五一期间积极对接线上引流,仅5月5日,齐翔的淘宝企业店便吸引了1.3万人次的浏览量,齐翔烤鳗在国内的名气进一步得到扩大。”
林贵坦言,疫情影响的特殊市场形势之下,新型消费模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齐翔食品也必须紧跟市场“导向标”,通过开展电商、直播销售,更好地扩大内销,重塑国内市场。

“最近我们正在和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接触,想引进校企合作的模式。”林贵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实现产教融合之余,为齐翔的线上销售打开更多扇门。
回首过去,改革开放给福清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也见证了福清鳗业跌宕起伏的四十年。如今,齐翔还正着力加强品牌建设,深挖鳗鱼文化,进一步做大做强鳗鱼品牌,实现企业“外转内”的华丽转身。

林贵说:“未来,我们有信心,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助力福清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