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近日,在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举办的一场雅集上,来自福清古钱币收藏家叶立旗展示了其收藏的一套“康熙通宝”背文诗钱,其中背文“台”钱尤其醒目。
这套“康熙通宝”共20枚,是清代康熙年间全国各个钱局所铸的通宝钱币。这些钱币背文,左为满文纪地,右为相应的汉字纪地,将满汉文纪地的钱局名字编在一起,可形成一首押韵、顺口的康熙通宝“背文诗”,诗云: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
据叶立旗介绍,这20字的康熙通宝“背文诗”,分别对应当时全国铸币的20个钱局,即同(山西大同)、福(福建福州)、临(山东临清)、东(山东东昌)、江(江苏江宁),宣(河北宣化)、原(山西太原)、苏(江苏苏州)、蓟(河北蓟州)、昌(江西南昌),南(湖南长沙)、河(河南开封)、宁(江苏南京)、广(广东广州)、浙(浙江杭州),台(福建台湾)、桂(广西桂林)、陕(陕西西安)、云(云南昆明)、漳(福建漳州)。
“我花费了近20年时间,好不容易才集齐‘康熙通宝’。最为宝贵的是康熙大小台钱。”叶立旗说,“康熙通宝中的台钱,有大、小台钱两种。小台钱由当时的台湾府自铸,数量较多;大台钱则由福建省铸钱局铸币,数量不多,非常罕见,比较珍贵。”
据史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农历六月十四日,朝廷派遣施琅将军督率水军自铜山(今福建东山)出征,首攻澎湖,进逼台湾本岛。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集团无力抵抗,向清军奉表请降,台湾遂告收复。此后,施琅上疏力主留台卫台。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纳谏,始设台湾府与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管辖,在台澎分别驻兵,设官治理、筑城戍守。从此结束了由郑成功起历经郑氏家族三代为期20余年的偏安局面,宝岛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清政府收复台湾后,依照全国各地铸钱局之例,也在台湾府设立了铸钱局,即宝台局,专门铸造康熙通宝钱币,即“康熙小台”,开启了台湾铸钱先河。进入乾隆时期,随着开发发展步伐加快,台湾府县市面流通的康熙通宝过少,朝廷又委派福建铸币局即位于福州的宝福局铸钱,即“康熙大台”,铸造完以后运至台湾流通。于是便有了大、小台钱同时在市场上流通的情况。
叶立旗说,每一款钱币,对于这个国家来说都具有特殊意义。钱币体现着经济价值,展示着文化内涵,更承载着一段历史。康熙通宝的背文“台”钱,见证了宝岛回归、祖国统一的鲜活历史,昭示了“海峡两岸一家亲”的血脉联系。
图/文:郑松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