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近期,社科界一批专家学者前往东张镇调研, 活动期间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从同行的曾任福清卫校党总支副书记、高级讲师,福清市中草药文化技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俞龙辉先生处,找到了一张福清城隍庙珍贵的老照片。
这也是迄今为止,福清城隍庙收到的唯一一张老照片。 据俞龙辉介绍,今年是福清卫校建校110周年,他本人正在参与该校校史的编纂工作。历史上,福清卫校曾借用福清老城隍庙办学过一段时间。 福清城隍庙原坐落于融城城隍巷东段,始建于北宋康定元年(1040),为时任知县郑孟宾组织兴建,此后几经兴废。现有的这张福清城隍庙黑白老照片,拍摄的是该庙宇的大殿外观,中间埕地已改造成篮球场,立着一个篮球架,左侧墙壁还有“……作出贡献”字样的标语。 根据“福清(民国二十六年)县城图”所示,当年城隍庙位于福清县城东北隅,周边没有其它建筑,是民众举办民俗活动的公共场所。民国二十八年(1939),国民党福清县党部主持在空余埕地上修建中山纪念台,作为球类活动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卫生健康,大力发展体育运动。1951年10月,闽侯专员公署派员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接办了创建于1912年的福清卫生学校,并将当时名为福清私立惠乐生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更名为福建省闽侯专署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闽侯专署卫生科长、专署医院院长袁万彩兼任校长,校址设在福清县城隍庙内,经费由国家拨付,设医士、护士、助产士3个专业,学制两年。1952年8月,省政府拨款在福清医院东侧兴建福清卫校学生宿舍楼,1954年又修建教学、实验楼,建成后卫校师生全部搬离城隍庙。福清卫校在解放初期借用在城隍庙内办学,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福清培养城乡医护人才,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福清县人民政府将中山台球场改建成有木看台的灯光篮球场。此后,又把木质看台改造成水泥看台。上述这张福清城隍庙黑白老照片,拍摄的时间应在这个时期。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城隍庙被毁,建起了“红旗馆”。曾借在城隍庙办学的福清卫校也碰到了相似遭遇,在搬走后不久,十年内乱期间也被撤销,学校财产被外单位分光。 1974年,根据福建省革委会通知,福清卫生学校恢复办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清卫校得到快速发展,新建了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等,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9月,学校从福清城区清荣大道北(今翰林天下小区附近)搬迁到海口镇区,新校园占地面积14.3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自办学以来累计为医疗卫生行业输送卫技型人才2.2万多人。2020年6月,福清卫生学校成建制划归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闽江师专医护学院。 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2004年在原城隍庙旧址办公的市体委办公楼被拆除,改建文体综合大楼,作为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市旅游事业发展中心等单位办公场所。2021年底,上述文旅单位迁到福清市文艺中心集中办公。
文/图:郑松波,福清市城隍文化研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