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一、镇东卫城
镇东卫城位于海口镇城里村。《八闽通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年(即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督造。”
镇东卫城是一座石头城,城周长2943米,连女墙高为7.7米,厚3米多。4个城门都建有城楼,设警铺43个、女墙1349个。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增设战楼31处,并筑4门月城,皆高约7米。 镇东卫城是福清的咽喉、闽省的一个门户。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镇东卫城在抗击倭寇入侵时经受了考验。清顺治四年(1647年),镇东卫城被清军攻陷。民国27年(1938年)城墙毁坏,现城垣的基址还依稀可辨。
二.万安所城
万安所城(《八闽通志》又称“万安千户所城”)和祝圣宝塔位于龙高半岛最南端的东瀚镇万安村突出部。“石城波撼十万遭,玉柱风折六百年”,这是经历兵燹劫难和风雨剥蚀的万安所城和祝圣宝塔的真实写照。《八闽通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年(即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督造。”
明洪武二十年,万安所城由江夏侯周德兴调集福、兴、漳、泉四府匠役,费时10年修成。城墙全部用花岗岩方石构筑,其周长1773米,高5.3米,上有女墙827个、警铺13座、敌楼18座、城门4个,其东、西、南3门城楼雄视海面,易守难攻。叶向高曾论曰:“……镇东坚而实,万安小而险,故难破也……”万安所城因地势状如葫芦,故旧称“葫芦城”。万安所城设旗军多达千余名,其海防位置十分重要。清涂之尧在《故乡风物记》中说:“……万安城既以海为地,以山为郭,故刘香、郑芝龙盛时,连樯数万,兵甲曜日 ,屡攻万安不能一克……” 
据记载,原万安所城内依山势铺设的石板街道逶迤南北。万安所城繁荣之时住户逾千。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9月,城内居民全被内迁,名为“迁海”,万安所城一度成为空城。万安所城内原建有祝圣庙、关圣殿、天后宫、文昌祠、观音阁、海潮庵登,现已不存。叶向高曾登塔观日出,不禁发出思古之幽情,并赋有《登万安城观海》一诗曰:“夙怀观海意,今喜得清游。万壑天边尽,孤城水上浮。龙宫传夜柝,雉堞起神楼。锁钥看兹地,狼烟幸已收。” 万安所城现存残墙是福清尚存最完整的古城墙遗址。1981年2月25日列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憾的是近年来城墙又屡遭破坏。
三.福清城
福清唐代时没有城墙。据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当时县治也只有五个门。明正德八年( 1513年)改为4个城门,东、西、南、北分别名文兴、双旌、龙江、玉屏。
《福清县志》又记载:“迄明嘉靖间,以倭警始筑城。”也就是说,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为防止倭寇入侵才开始筑城。当时,城高6米,厚4.6米,周长3310米,并建有女墙2300个、警铺24座、门楼4座。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二月,知县罗向辰把北面城墙增高1.3米多。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进行大规模修建,把北门改在偏西方向,名凤仪门;偏东北隅1/3设小北门,名玉屏门;移西门于山之半,东、西、南三门仍名文兴、双旌和龙江。天启四年(1624年),又于东北增筑5个敌台,西北城墙增高1米多,覆以堞楼数百米。明崇祯至清乾隆十年(1745年)又多次修茸。
1937年抗日战争时,福清城还保存得相当完好。翌年,国民政府以“攻守便利”、“城池沦陷后易反攻”等为由,把城墙拆毁。这座城墙先后存在384年。
四.海口民城
海口民城位于海口镇江边, 是海口居民在遭受一次倭寇残酷蹂躏后,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冬,经巡按吉澄同意,苏友时率镇民动工兴建的。历时四载,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夏天建成。
海口民城为石砌,周长2800多米,女墙1605个、警铺24个、敌台7个。建5城门,北门名镇安,匾曰“乔岳钟灵”;南门名擢桂,匾曰“浴日天香”;东门名通江(俗称“通河”),匾曰“澄江如练”;西门名起龙,匾曰“风云会合”,西北门名嘉猷,匾曰“势壮辅车”。明万历年间,海口民城曾修葺4次。清顺治四年(1648年),海口民城被摧毁,城内27000人从通江门侥幸逃脱。1938年,国民政府抗击日寇时,曾下令毁城,海口、镇东2城均被平毁。通江门因被居民包裹才得以幸存。 通江门是海口民城惟一的遗址,高约4米,厚约2米多,门及残墙长约8米。城门呈拱形,仍可通行。通江门是海口民城兴废的见证。1987年11月23日列为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化南民城
化南民城位于三山镇前薛村,又名岐阳城。该城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为防倭寇,由本村人、时任广西布政使司的薛曾请旨建城。据传,当时建造化南民城时,还在城下开凿一口水井。
化南民城为石砌。据记载,古城周长1550米,高5.5米,基宽3.8米,墙顶宽2米许,女墙高出墙顶0.7米。建东、西、南、北四大城门。另于北、西门之间辟一矮门,门外有20余级石阶通向码头。城门高4.2米,宽1.5米,顶为拱形,以青石刻匾。清末,城墙自南门始先后倒塌,但水井依存,城基遗址依稀可见。 来源:文化福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