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天还未亮,救护车的警笛声打破值班室的宁静,一个33周、体重仅1.7kg的早产儿被送入福清市医院新生儿科。
新生儿科主治医师陈文娟表示,入院时,该患儿气促、呻吟、全身发绀,无哭声,血氧饱和度仅50%;胸片显示,双肺透亮度减低,呈不透明“白肺样”改变。这是严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表现。
在场医护们的心,立即都悬了起来。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又称为早产儿肺透明膜病,主要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而导致,表现为出生后24 小时内出现呼吸窘迫并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孕母产前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早产儿出生后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呼吸支持技术的逐步成熟,早产儿RDS的病死率明显下降。
经过进一步了解病史,该患儿母亲孕期无规范产检、产前未使用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患儿于入院前1小时左右于家中分娩,出生时情况不详,家属呼叫当地医院120,予断脐处理后转诊福清市医院。
面对病情严重的孩子,随时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新生儿科的医护们当即决定开始治疗,但这时,孩子的父亲却犹豫了……
面对襁褓中的重症女儿,父亲却因为经济问题而想要放弃,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儿仍呼吸困难、氧需求也越来越高,急需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来抢救生命,谁能放弃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呢?
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本着“生命至上”的原则,当即决定申请开通绿色通道,全力以赴救治患儿!在新生儿科主任郭廷耀反复与家属进行沟通后,最终家属同意继续治疗,并全面配合救治工作。
在而后近一月的时间里,新生儿科每一位医护都不曾懈怠,时刻关注该患儿的情况。经过补充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机械通气、无创辅助通气等治疗,患儿的肺部情况逐渐改善。
在肠外营养方面,患儿入院后予留置PICC,及予氨基酸、脂肪乳及葡萄糖静脉输注,逐渐增加矿物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肠内营养方面,出生后24小时内微量喂养,72 小时后逐渐增加肠内喂养量,出生后第13天达到全肠内喂养。
在新生儿科医护的细心照料下,患儿恢复情况良好,体重增长至2.18kg,且并无出现早产儿严重并发症。7月4日,患儿迎来了出院,与家人团聚。
早产儿出院并不意味着结束,反而是新的治疗、管理模式的开始。新生儿科医护将继续对这名患儿进行长期随访,关注其出院后的生长发育情况。出院时,护理人员也对家长进行了许多基本婴儿照料知识的科普,以及如何识别异常情况与处理方式,加强出院后家长的育儿能力。
每一个早产儿,都是急于坠落人间的天使,虽然羽翼未丰,但爱不会缺席,福清市医院新生儿科医护用爱筑起最温柔的港湾,编织出一张温暖而有力的生命之网,让每一个患儿与家长都重新点燃在世界遨游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