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上榜啦! 福清的南宵村、江兜村获评 “2019年福州淳朴民风榜样村” ☟☟☟
为培育淳朴民风,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由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联合福州日报社,开展的“善美寻乡”2019年淳朴民风榜样村巡礼活动,日前圆满落幕。
近日,主办方组织了研究乡村振兴、闽都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结合巡礼活动对我市淳朴民风建设进行综合点评,从中推选出15个民风传承良好、特色鲜明、充满正能量的乡村,入选“2019年福州淳朴民风榜样村”。
文化特色:天竹村是连江畲族村,也是拥有畲族文化、老区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特色村庄。
振兴实践:天竹村挖掘“畲族文化+农耕文化+老区文化”,传承“务农业、崇节俭”等畲族十则家训,描绘了一幅 “富村山居图”:经过10多年的努力,天竹村摘掉了“脏乱差”和“贫困村”的帽子,变成了文化的“聚宝盆”、生态的“精品村”,独具畲情、游人如织。
文化特色:八井村是罗源畲族村,也是福建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八井拳省级非遗项目。
振兴实践:八井村从曾经藏在“深闺”的贫困村,到如今名扬四方的“拳术之乡”,打出了一套“致富组合拳”:披上“崇文华服”——挖掘特色,发扬畲族文化,动建了全省首个县级畲族民俗馆;
挺直“尚武脊梁”——自强不息,发展畲风旅游、畲医药产业,推广八井拳,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站上了全国的大舞台。
文化特色:下长治村是中国秀珍菇之乡,孕育了“巾帼文化”和“菌菇文化”两大文化。
振兴实践:创新创业的“种菇精神”激励着下长治村两代种菇人:“70后”艰苦创业,黄銮英带领200多名女社员抗台风、战水灾,种出“致富菇”,吸引了全国菇农来取经;
“90后”锐意创新,游紫莹带领团队让秀珍菇登上了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舞台,创造了“种菇传奇”——全国每3朵秀珍菇中就有2朵来自罗源。
文化特色:琴江村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福建唯一的满族人聚居地,也是八旗文化、满族文化的活化石。
振兴实践:“孝亲爱友”是琴江村的村训,200多年来,家家互亲互爱,户户协作相助,将独具满族风情、濒临灭绝的省级非遗项目——“台阁”带到全国的舞台,还拍摄中法马江海战VR宣传片和琴江婚俗文化VR宣传片,打造廉政文化教育示范点,开辟“旗营鉴清”展馆,将当地特色文化发扬光大。
文化特色:南宵村是个拥有古厝文化特色村庄,是福清华侨厝留存最完好的地方之一。
振兴实践:南宵村注重乡村文明建设,弘扬“守望相助”的乡风,连续三年举办百家菜活动、评选“最美庭院”“最美家庭”“最美邻居”、评比“五好家庭”“孝星”、组建12支志愿服务队伍,树立起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庭院优美、互帮互助的新风尚;
南宵村还守住文化根脉,修缮了步云学堂、医学之家等15栋古民居。
文化特色:江兜村是福清的华侨村,拥有“五谷丰登”文化——侨乡文化、家风家训、乡贤文化、朱子文化、民俗文化。
振兴实践:江兜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村规民约宣传牌,村民自选格言或家训,将其附在宣传牌上,挂在各家门口,让村民人人受益,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文明新风;
江兜村还融闽都文化和莆仙文化等于一体,利用三座厝、朱子草堂等古民居,先后建成了乡贤馆、乡风馆和乡土馆,成立了福清市首家家风民风教育基地。
文化特色:东岐村是著名侨乡,曾是闽江口的门户,拥有千年历史。
振兴实践:为留住海内外侨胞的乡愁,村民们自发参与建设马尾首个村史馆——东岐村史馆,让它成为展现乡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微礼堂”;
同时,村民们自发弘扬优良家风民风,培育乡村文化“五个一”——一篇赋、一首歌、一本书、一座村史馆、一条文化长廊;
村民还成立了移风易俗文明劝导队,全村上下“刮”起了崇俭风。
文化特色:板桥村是孔子后裔聚居村,拥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
振兴实践:板桥村打造“孔子文化村”,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廉政文化理念相结合,建设中华传统廉政文化教育示范点:
一边挖掘村庄文化底蕴,建成了孔子书院和孔子文化广场;
一边吸引村民返乡创业,建设集廉政文化教育、国学经典教育、乡村艺术等于一体的文明乡风型美丽新农村。
文化特色:前洋村是宋朝理学大师朱熹的讲学点之一,也是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振兴实践:前洋村坚持“勤劳拼搏、踏实肯干”的实干精神,正在打造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样板村,培育垃圾分类的新民风;
前洋村还秉持“孝”道治村,每年评选孝老爱亲、邻里和谐、敬业奉献等先进典型,形成村庄邻里有爱的和谐氛围。
文化特色:先锋村拥有内涵深厚的党建文化,荣获了全国模范村委会、敬老模范村和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振兴实践:先锋村坚持“建设新先锋、更上一层楼”的先锋情怀和精神,以党建为引领,激发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新路子——村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均位列仓山区前列,年终股份分红、“5角钱看病”、独生子女免费上学等各项福利待遇让村民感叹“真幸福”。
文化特色:横龙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包括明朝大理寺卿陈京、“太极王子”陈思坦、“兄弟三博士”陈壁华一家、中国建筑抗震专家陈聃等。
振兴实践:“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和睦邻里、勿作非为”16字祖训在横龙村传承了数百年,敬老孝亲的美谈越来越多、邻里纠纷的琐事越来越少;
如今,优秀村民的事迹将记载到地方志中,并在台屿乡村博物馆等地展示出来,让他们成为乡村德治的先锋,也让好故事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闽清后垅村
文化特色:后垅村历史深厚、文化丰富,系“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故乡。
振兴实践:后垅村不断挖掘和弘扬吴孟超“爱党、爱国、爱民、爱乡”的精神内涵,让村民拥有了学习榜样,也让好人好事、邻里互帮互助、保护古厝的乡风蔚然成风;
如今,后垅村入选了首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打响了以下卢厝、典利厝为代表的明清古民居群落的名气,未来还要打造吴孟超爱国主义基地。
文化特色:大目溪村曾是福建北部山区水运中转口岸,商贾云集、闻名遐迩,也打响了福州人民抗日的三次战役之一——华侨爱国将领李良荣阻击日军。
振兴实践:大目溪村依靠“团结一心、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精神,用12年时间实现了“三变”:村里有了范体水等带头人,摆脱了村子常年积贫积弱的现象;
村子引进了6家企业,摘掉了省级“贫困帽”;
村子形成了敬老新风尚,乡贤、村民纷纷出资,为年满60周岁的老人、低保户、五保户以及弱势群体提供爱心早餐。
文化特色:白杜村是永泰传统村落,农耕文化深厚,荣获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振兴实践:白杜村秉持“奉献进取、耕读传家”的优秀民风,从被人嘲笑的旱厕多、垃圾多、臭气多的“三多村”变身成游客人气多、茉莉香气多、书生气多的“新三多”农村,跻身省级美丽乡村创建村;
如今,白杜村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培育“传统村落”“李干文化”等文化品牌,正在打造一个茉莉花悠悠飘香、大樟溪潺潺而流、小山村袅袅炊烟、画家们念念不忘的“画家村”。
民风特质:以乐养德、礼乐兴邦
文化特色:拱屿村是连江华侨村,也是拥有十番音乐非遗项目的传统文化特色村庄。
振兴实践:拱屿村村民和侨胞靠着“拱屿乡音,十番古乐,以乐养德,礼乐兴邦”的优秀民风,组织起了十番音乐乐队,从连江小山村走向世界大舞台:演奏作品被中央音乐学院、国家大剧院等典藏;演奏乐队漂洋过海,远赴日本展演;未来,还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舞台上,展示“东方民族交响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