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话强行科普】No.4、声母和声母类化。

福清机灵弟 发表于 2019-2-12 11: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16771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普通话声母


汉语的音节有三大要素:声母、韵母和声调。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分别介绍过了福清话的声调和韵母。

今天,我们来讲讲最后一个要素——声母。

首先,依然是来看看普通话的声母系统。
0?wx_fmt=png
普通话的声母表。每格的第一行是国际音标,第二行是汉语拼音。表格的底色是为了与福清话声母对比,现在暂且不提其含义。
包括零声母(即没有辅音的声母,这个概念类似于数学上“空集”是没有元素的集合。)在内,普通话一共有22个声母。

辅音按照发音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罗列在表左的几类音:双唇音、唇齿音、齿龈音等。

辅音还可以按照气流的状态或者流通通道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五类: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和边通音。

鼻音有[m n],边通音有[l ʐ](ʐ是“日”的声母),这都比较好理解。

“坡特克、波德哥”这六个字的声母是塞音(国际音标[pʰ tʰ kʰ p t k]),气流在发音之前分别被双唇、舌头和软腭阻塞,并在发音之时爆破出来。因此,也叫做爆破音。

“发撒沙西哈”这五个字的声母是擦音(国际音标[f s ʂ ɕ h]),发音前后气流跟发音器官进行了明显的摩擦。
0?wx_fmt=png
“自之鸡、次吃起”这六个字的声母是塞擦音(国际音标[ts ʈʂ tɕ tsʰ ʈʂʰ tɕʰ]),气流先经历了被舌头阻塞的过程,这是塞音的特点(对应国际音标[t ʈ tʰ ʈʰ]),再经历了摩擦的过程,这是擦音的特点(对应国际音标[s ʂ ɕ sʰ ʂʰ ɕʰ])。二者合而为一,是谓塞擦音也。

我知道塞音和塞擦音这两段你们都看得很别扭,可能很想问:

——“波德哥”的声母是[p t k]?你特么的在逗我?不应该是[b d g]吗??“自”的声母是[ts]??难道不应该是[z]吗???

不不不,并不是。[b d g z]在国际音标中是用来表示浊辅音的。

——“波德哥自”的声母可不就是浊辅音嘛!!!???

不是。真的不是。

我要开始毁你们的三观了——

“波德哥自”的声母的的确确是清辅音。

判断清浊的唯一依据是:发音时声带有无振动,有振动的才是浊音。
把“波德哥自”四个字的韵母剥离,单独发声母的音时,声带并无振动。

那这四个声母与“坡特克次”的声母既然都是清声母,那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儿呢?

有无送气。

“坡特克次”的声母是送气清辅音,在发音时,有明显的气流从口喷出。所以,它们的国际音标在右上角加“h”表示送气。

“波德哥自”的声母是不送气清辅音,在发音时,在嘴边感受不到气流。

放眼望去,声母表中塞音、塞擦音和擦音这一大块区域,竟然全是清辅音……

其实,除了吴语和闽南语以外的绝大多数汉语方言,也都是这种情况……

英语中自然是有这些该有的浊辅音的。

然而,由于我们自己的母语缺乏这些音,咱们往往很难听出英语中的浊辅音和不送气清音的差别,而且很容易把浊辅音读成对应的清不送气音。

比如,你尝试着对英语版的Siri或者Google Assistant说单词

就有很大的概率会被理解成

而对于英美人,他们的情况则是,很难听出送气和不送气的清辅音之间的区别,因为这一对辅音对他们是相同的音位……
音位 – 维基百科:
音位(英语:Phoneme),又译音素,是人类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声音单位。

所以,让他们来学说汉语,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视频:生活大爆炸第一季,谢耳朵学说汉语的片段。

注意听谢耳朵从1:05开始反复练习的那句话的前三个字“给我看”。我们觉得他说的“给”和“看”很别扭,是因为:

“给”的声母是不送气清辅音[k]。但是受汉语拼音“g”的影响,谢耳朵很自然地把它理解成浊辅音[g],“给”就成了“gay”(听出浊辅音独特的感觉了吗)……

“看”的声母是送气清辅音[kʰ]。对于谢耳朵来说,[kʰ k]是同一个音位,加上“看”字位于句中,而中间的清辅音在习惯上都要处理成不送气音,于是在我们听来,“看”就成了“干”……
(恕我直言,再往后我就真的无法分辨他说的是哪国语言了- -)

还有就是,日语也和英语一样,只存在清浊辅音对立,而不把送不送气作为音位来考虑。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可以接受了吧——

普通话中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全部都是清辅音。

福清话声母


我们终于可以来介绍福清话的声母了。
0?wx_fmt=png
福清话声母表。蓝色部分表示福清话和普通话共有的声母,其中浅蓝色代表音位相同但发音部位不同的声母;绿色部分表示普通话有而福清话没有的声母;黄色部分表示福清话有而普通话没有的声母。

左下角的声母[ʔ](喉塞音)其实可以看成零声母。算上零声母,福清话一共有15个声母(加斜体的两个声母仅出现在语流音变中,不计入其中。)。

其实啊,闽语声母的格局大体上与此相同,这算是闽语的一个共同点了。

这15个声母中,有12个(表格深蓝色部分)和普通话的声母可以说是完全相同。这些声母是怎么回事不用我再讲了吧。哎哟喂一下子省了好多事。

再来看浅蓝色底色的[θ],是齿间清擦音。对,就是英文单词thing开头的辅音!
其实[θ]这个音是的变体,所以 [θ]和其实是同一个音位。
(福清人可以尝试着说“三”“山”感觉一下。)

但是,福州十邑其他地方话都没有[θ]音。不光如此,放眼全国,有辅音[θ]的方言也都基本上是屈指可数。所以从这点上看,要说福清话奇葩也是不无道理的……

{普通话中没有而福清话有的声母}(声母表黄色部分)

声母[ʔ]在前文说过了,它可以看成零声母,因为它的发音基本可以忽略,而且它和零声母的音位实际上是一样的。

到目前为止,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声母[ŋ]了。

其实有很多汉语方言也有这个声母。

但如果你的家乡话没有这个音,那对你而言,声母是[ŋ]的字将会非常难读。

我只能说,它的发音部位在软腭,并带有浓重的鼻音。(这句话跟没说一样= =)

真的不好描述它的发音啊……好在粤语中也有大量的[ŋ]声母,所以我们可以到粤语歌曲中去感觉一下~

说到[ŋ]这个声母,福清话比较有优越感,因为可以跟古汉语扯上关系。

隋朝时期有人编纂了一本反映当时汉语音韵体系的书,叫《切韵》。

当时可没有国际音标,标注汉字的读音只能用两个已知读音的字来分别充当声母和韵母,以此将读音“反切”出来。

对于当时所有声母念做[ŋ]的字,他都用了“疑”字来切声母。因此这些字就叫做“疑母字”。
0?wx_fmt=png
疑母字。

在福清话中(包括其他的沿海闽语),所有的“疑母字”都保留了[ŋ]声母(仅“瓦”字变读成[mua32])。如,鱼[ŋy55],月[ŋuoʔ5],饿[ŋɔ42],艺[ŋiɛ42]等。

而在大多数的汉语方言中,“疑母字”的声母都已经面目全非。

在普通话中,所有“疑母字”都已经脱落声母(成了零声母字,自己用普通话读读看),少数混入声母[n]中(“牛,虐,逆”等)。

即使是其他的南方方言(包括粤语),有些韵母开口度较大的“疑母字”也是要么脱落声母,要么混入其他声母。

能像福清话这么完整地保留“疑母字”格局的,还真是不多呢。

{普通话有而福清话没有的声母}(声母表绿色部分)

福清话比普通话少了那么多的声母,这可让我怎么吹呢……

还是得靠古汉语才能挽回一些颜面,而且这回还是上古汉语哟(即秦汉时期的汉语)。

1、没有唇齿音[f]——“古无轻唇音”

“胡建”的锅就是这样来的——闽语中确实没有[f]这个音嘛,所以对福建人来说,[h]和[f]是同一个音位,说普通话时遇到“喝”“佛”字都是[h f]随机发音。

但是——人家上古汉语也没有这样的声母呀。清朝学者钱大昕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上古汉语的音韵特点,其中第一句就是“古无轻唇音”。[f]就是典型的轻唇音(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发音时双唇没有紧密接触)。

这句话还可以理解成,清朝时读成轻唇音的字,在上古时期都读与之相对的重唇音。声母表中的双唇音[p pʰ]就是重唇音。对于福清话也是如此。普通话中[f]声母的字,福清话除了念[h]音,还可以读成[p pʰ]声母(如,肥[puoi55])。
(注:白读音念[p pʰ],文读音念[h]。如,飞机[hi55 ki53],飞(动词)[puoi53]。福清话的单字可能有多种读音,它们来自不同历史层次。来自较远历史层次的读音叫“白读音”,较近历史层次的读音叫“文读音”。文读音相对而言比较接近普通话。)

2、没有卷舌音[ʈʂ ʈʂʰʂʰ ʐ](“之吃时日”)——“古无舌上音”

闽语都没有卷舌音。所以福建人说普通话时,基本都是平舌音。

不过又如何——上古汉语没有舌上音啊。卷舌音就是非常严重的舌上音(字面意思就是发音时舌头上翘的音)。

这句话还可以理解成:清朝时读成舌上音的字,在上古时期读成与之相对的舌头音。[t tʰ n]就是典型的舌头音。对于福清话也是如此。普通话中读卷舌音[ʐ]的字,福清话读成舌头音[n](如,日[niʔ5]);普通话中读卷舌音[ʈʂ ʈʂʰ]声母的字,福清话除了念[ts tsʰ]音,还可以读成舌头音[t tʰ]声母(如,茶[ta55])。

3、现在还剩最后一组——[tɕ tɕʰ ɕ](“鸡七西”)。这组我简单地这么说吧——普通话“鸡七西”对应福清话声母[k kʰ h](普通话“哥科喝”的声母)。当然,这只是最常见的一套对应关系,还有其他的对应关系。

关于普通话中有而福清话中没有的声母,在福清话里都读作什么声母(这句话看明白了吗),我总结了一个表格:

0?wx_fmt=png
声母的语流音变


前面我怎么啰里吧嗦地讲了那么多。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进入最后一个部分了……

汉语的音节有三要素——声母、韵母、声调。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介绍了福清话的连读变调(声调的音变)和宽窄变韵(韵母的语流音变)。

没想到——福清话的声母在语流中也经常生变!(闽东语各方言都有此现象)

和前面韵母的音变不同,福清话声母的音变完完全全是一种懒音现象。

我这么说吧,声母发生音变的动机是,读完了前面一个字紧接着再读下一个字,发现哎哟喂下一个字的声母妨碍本宝宝连读了,伐开心呀伐开心。但是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于是本宝宝就偷偷地把下字的声母换了,诶嘿嘿~ 现在连读就方便多了^_^

所以,只有后字才会发生声母变化。(这点又和韵母不同了,韵母的音变只发生在前字。)

既然更换之后的声母要让连读变得方便,那后字声母就要以前字的韵母和后字原来的声母为条件来进行变化。

根据这个原理,就有了一个形象的名词来概括福清话声母的音变——声母类化。
0?wx_fmt=png
声母类化示意图。

研究发现,前字韵母仅有韵尾部分会对后字声母产生影响(毕竟从位置上看,韵尾和后字声母挨得最近)。

所以,在讨论声母类化时,只需考虑前字韵尾和后字原声母。我将这两者分别记为x和y,并把类化后的声母记为Γ。

则可以把Γ看成是关于x和y的二元函数f(x,y)。

x分为三种类型:元音韵尾、鼻音韵尾[-ŋ]和入声韵尾[-ʔ]。

则Γ的函数值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0?wx_fmt=png
由于类化声母仅仅是为连读方便而产生的,那这个声母自然是怎么发音方便就怎么读,因此它不一定落在福清话的声母表中,比如说就产生了两个浊声母[β z],是声母表中没有的。

如果类化声母恰好落在福清话声母表中了,那它的读音也不一定完全一样,它只遵循一个原则——怎么好读就怎么读。

声母类化的例子……当然是脍炙福清人口的——“神经病”……

单字读音:神[θiŋ55],经[kiŋ53],病[pɑŋ42]。

请注意只有后字声母才要变化。所以从第二字开始看:“经”前字韵尾(参数x)是鼻音韵尾,原声母是软腭音[k](参数y)。查函数表得,类化声母Γ=[ŋ];
“病”前字韵尾(参数x)也是鼻音韵尾,原声母是双唇音[m](参数y)。查函数表得,类化声母Γ=[m]。

再考虑连读变调(好在这里不需要变韵),于是三个字连起来读就是

[θiŋ21 ŋiŋ35mɑŋ42]……

考虑到方便性至上这个唯一的原则,第二字的类化声母[ŋ]在实际发音的时候接近于零声母,于是在听感上这三字就类似于……

“醒银满”……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同一个类化声母可能由多个声母变化而来,那我怎么知道原来的声母究竟是哪一个?难道不会因此产生大量的歧义吗?

嗯…的确有一小部分字因为声母类化而真的不知道原本的声母。比如“件”。它从来不出现在第一个字的位置,因此,在语流中它总是以类化声母的面貌出现,导致我们无法确定它的声母究竟是[k]还是零声母……

但就目前大部分的情况而言,我们基本都能够判断出后字原来的声母(这大概就是语感吧……)。不过,也很难保证,再过一两百年,后人在听到口口相传的充满类化声母的词语时,是否能够分辨出它本来的读音。也许,这又会致使福清话的语音格局产生大的变化吧。

各位看官,确认存活了吗?

总结
1、福清话只有15个声母,真是少啊;
2、福清话的声母、韵母、声调在语流中可能同时生变。想听懂福清话?还是不要妄想了。

再苦,也别忘坚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5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250200|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5-5-25 02:08 , Processed in 0.068541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