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我经历过无数次在明确告知对方我来自福州地区的情况下,对方却依然问出“那你会说闽南语吧?”的尴尬场景。
我估计对方的脑回路是这样的……
其实我很庆幸对方没有说出“福建话”这样的词。
福州方言难道注定要像福州的城市地位那般尴尬吗?
福州话的知名度尚且如此,我还能愉快地说我的家乡话其实是福清话吗……
于是我们很有必要祭出方言地图了!
中国汉语方言图。《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
可以看出,大半个中国都被绿色覆盖。在这片绿色的大地上通行的方言就是官话方言,即俗称的北方方言。
在东南方向那片五颜六色的大地通行的方言,一般统称为南方方言,地方不大,方言倒是不少,涵盖了吴闽粤客赣湘六大汉语方言。
以下是东南地区的放大图。 东南地区的汉语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
下面,我们把目光投向闽语: 闽语。《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
闽语在福建省内主要分为几个区:闽南、闽东、闽北、闽中、莆仙等。
闽语在汉语七大方言中是最奇葩的,闽语内部的这几个区之间的方言完全不能互通……
好,现在来看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闽东区。
闽东区下分两个方言片:侯官片和福宁片(又叫做南片和北片)。这两个方言片之间的通话是比较困难的……
侯官片覆盖的范围正好是福州十邑的管辖范围,因此,侯官片的方言可以统称为福州方言。
福州十邑 – 维基百科: 福州十邑是指是指旧制福建福州府所辖十个县,即:闽县、侯官(闽县侯官二县辖今天的福州市区和闽侯县)、福清(包括今平潭)、长乐、连江、罗源、闽清、永福(今永泰)、古田、屏南。这十个县通行闽东语福州话。
福州方言地图。①到⑪就是福州十邑的范围。①福州市区,②闽侯,③福清,④连江,⑤屏南,⑥罗源,⑦古田,⑧闽清,⑨长乐,⑩永泰,⑪ 平潭。
福州方言内部还存在差异,按照音韵和用词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方言小片:中部方言片、福清方言片、北部方言片和西南方言片。这四个小片之间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可以互相通话。
福清方言片主要包括了大城市福清(误)和平潭县这两个县市。这个区域通行的方言一般叫做福清话。
其他三个小片的方言,一般以地名来互相区分,如,福州市区的福州话,长乐市的长乐话,连江县的连江话等。
现在我们把这么多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理一理。
本文在用词上特别注意区分“福州方言”和“福州话”这两个概念:“福州话”特指福州市区通行的方言;而“福州方言”泛指整个福州十邑地区的所有地方话,当然也包括了福清话。
这里陈述一个基本事实:
福清话的维基百科页面比福州话的长。
注意看网页右侧滚动条的长度。 这反映了:
一、福清话和福州市区的福州话判然有别(要知道福州方言的许多地方话,如罗源话等根本没有维基百科的条目);
二、学界对于福清话的研究在数量和深度上均不亚于福州话,福清话可能在某些方面魅力十足使得它比福州话更受语言专家的青睐。
下面用一小段话概括一下福清话。
福清话 - 维基百科: 福清话是福州方言的一个地方话,它同福州十邑其它县市的地方话是共源且平行的关系,都拥有闽东语及福州方言所特有的语言特征,在音韵、词汇和文法上仅有少量的差异。福清人同周边县市说福州方言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多数可以用各自的地方话交流。……福清话在音韵及词汇上带有一些闽南语的特征,这是福州方言其它地方话所没有的。
晨雾笼罩下的福清老城区。
你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吗?
当!然!不!是!
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我发现,福州方言在音韵上有许多因吹丝汀的特点,其中有不少特点在汉语方言中都是独树一帜的。所以接下来我还会写几篇文章,来介绍福州方言、福清话的音韵特点。
当然,我并不是先入为主地对福州方言或福清话自卖自夸。与其他的汉语方言对比后,我承认福清话在保留古汉语的音韵特点上存在一些缺憾:对于古汉语的大量浊塞音、擦音,吴语比较好地保留了,闽南语也保存了一些,然而福清话和普通话以及大部分汉语方言一样,将这些浊辅音全部清化了;对于古汉语中的三套阳声韵尾(鼻音韵尾)[-m -n -ŋ]和三套入声韵尾[-p -t -k],粤语和闽南语都完整地保留了,而在福清话中,三套阳声韵尾已经全部并入[-ŋ](北方官话中的北京话存有两套[-n -ŋ]),三套入声韵尾至少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全部并入[-k],目前已经退化为[-ʔ]。事实上,各方言在保留古汉语的特点上或多或少都会有所缺憾。
我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文章,向大家通俗而准确地展示福清话中有趣的音韵特点,力图让大家感受到福州方言的独特魅力。不熟悉福州方言的朋友不必望而却步,文章的侧重点是福清话的音韵,即声、韵、调和语流音变,而不是用词和语法。让大家学说福清话并不是文章的目的。所有说汉语的朋友都可以放心食用。
为保证语音标注的准确性,这系列的文章都将采用学界普遍使用的国际音标标注系统(IPA)。文中的标注方式除特殊说明外,均是国际音标。文章在介绍各个概念时也与大家熟悉的普通话进行对比,有一个熟悉的参照物应该会有助于大家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