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楼市杂谈] 福清音西村城镇化经验闻名全国 村居变城区

番薯娃 发表于 2018-10-16 10: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4118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xmk5v1cqfs11428.jpg

xmk5v1cqfs11428.jpg

  核心提示:
  福清音西村曾是全国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上了年纪的人,对当年“北学大寨,南学音西”的口号还耳熟能详。那时音西村创造的“音西经验”闻名全国。
  今天,在城镇化进程中,音西继续书写着传奇。这个昔日的郊区农村,早已从“农村版”的明星村成功转型到“城市版”明星村,实现农村向城市新中心的跨越。发生在这个村里的种种变迁,正成为福清城镇化发展的缩影。
  驾车行驶在福清交通最繁忙的清昌大道,两侧都是红火的商场、高档小区和酒店。同行的“老福清”一再提醒记者,已经进入福清音西街道音西村的地界了。可记者寻找良久,仍难以找到“村”的迹象。
  在这里,福清的新地标“两馆一中心”早已拔地而起;在这里,万达城市综合体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在这里,还引来了20多家银行、五星级酒店入驻……
  “如今,这里已成为福清城市的新中心了。”“老福清”向记者介绍,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果园。随着福清城市空间扩大,这里已成为展示福清繁华的“大舞台”。
  曾经闻名的农业样板村
  4月9日,62岁的林绍顺正在自家楼底下晒太阳。
  “不知哪一年起自己没干农活了!”提起在村里的生活,他告诉记者,以前家家户户种地,那时候得挥锄头、出大力,后来不种地了,村民们有的做生意,有的在附近的工厂和商场就业,不用那么辛苦了。
  闲聊中,记者了解到,音西村方圆8平方公里,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成为全国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北学大寨,南学音西”,就是当时响当当的口号。
  这种荣誉,如今村里的老人还记忆犹新,也让他们自豪。
  解放不久,音西村就率先在福清成立首个农业合作社,大力开展农业合作化。在此基础上,农田基建逐渐铺开。从1959年至1962年4年间,全村人自力更生,将原有4399亩耕地整成40片水旱轮作区,初步做到排灌系统化,还扩大耕地面积150亩。所花20多万资金主要靠自筹,国家少量补贴。
  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被总结成“音西经验”,成为全国学习推广的典型。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林雨夏 贺鹏 林洪相/文 郑帅/摄 通讯员 陈苗 毛晨熙原标题:福清音西村城镇化经验闻名全国 村居变城市新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5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250200|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5-8-23 20:24 , Processed in 0.072451 second(s), 1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