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9

天宝陂研究|“闽中十才子”王恭写诗盛赞陈灏治水功绩

 
番薯娃 发表于 2025-9-29 17: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1211 1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171725allc4bkldwjdxxg1.jpeg


文/何高光



翻开明代“闽中十才子”王恭的诗集,大多是“松下煮茶听松涛”的隐逸句子,比如,他写过“江南虽好是他乡”的乡愁,也写过“山深无客至,独对白云闲”的自在。可偏偏有一首诗,他写得格外郑重,字里行间全是对一位官员的敬重,诗名就叫《美宪佥陈公重修玉融天宝陂》。全诗如下:

 

咨访代宸聪,霜威八郡中。

褰帷询潦旱,按俗悯年凶。

地古潴防失,江流斥卤通。

绣衣亲计粟,玉节坐鸠工。

瘴海秋腾隼,关河晓驻骢。

已兼修废坠,非但慰疲癃。

陂水寒仍绿,鹾田岁又丰。

永贻饘粥惠,宁忘我侯功。

利泽思王景,恩波感白公。

铭心那可报,镌石纪无穷。

 

这首诗主要赞颂宪佥陈公重修福清天宝陂的功绩,诗中表达了福清百姓对陈公的感恩之情,同时也说明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重要意义。



诗句解析


“咨访代宸聪,霜威八郡中”,写陈公能代朝廷了解民情,其威严传遍八郡。


“褰帷询潦旱,按俗悯年凶”,描绘陈公亲自深入民间,询问水旱灾情,怜悯百姓在灾年的困苦。


“地古潴防失,江流斥卤通”,说明天宝陂因年代久远,蓄水堤坝损坏,导致江水泛滥,土地盐碱化。


“绣衣亲计粟,玉节坐鸠工”,表现陈公亲自核算粮食,主持召集工匠,积极推动重修工程。


“瘴海秋腾隼,关河晓驻骢”,形容陈公在重修过程中行动果断,经常视察各地。


“已兼修废坠,非但慰疲癃”,强调陈公不仅修复了废弃的水利设施,还让百姓不再受病痛之苦。


“陂水寒仍绿,鹾田岁又丰”,描绘了重修后陂水清澈,盐田丰收的景象。


“永贻饘粥惠,宁忘我侯功”,表达了陈公的恩惠将永远惠及百姓,百姓不会忘记他的功劳。


“利泽思王景,恩波感白公”,将陈公的功绩与古代治水名臣王景、白居易相提并论。


“铭心那可报,镌石纪无穷”,说明百姓铭记陈公的功绩,只能通过刻石来让其功绩永远流传。


这首诗采用先叙后议的手法,先详细描述陈公重修天宝陂的过程和成效,然后在结尾表达对陈公的赞美和感恩之情。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对仗工整,用典恰当,生动展现了陈公的形象和功绩。


一个爱躲在山里写诗的隐士,为何会专门为官员“点赞”?诗里的“陈公”是谁?他主持修复天宝陂,又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171725sqqr95n2cnsruibr.jpeg


先认识写诗的人


要懂这首诗,得先懂王恭的“挑剔”。

王恭是福建长乐人,生于元末明初,早年躲在七岩山里当樵夫,白天砍柴,晚上写诗,自号“皆山樵者”——连名字都带着“避世感”。后来,永乐皇帝征编《永乐大典》,60岁的他才被请出山,可编完书,他就辞了官,又跑回山里隐居了。

这样的人,眼里向来只有山水和闲情,连官场都懒得沾。可他偏偏为“陈公”写了诗,还把陈公比作东汉治水的王景、修西湖白堤的白居易,说他的恩德能让百姓“永贻饘粥惠”(永远有饭吃)。

能让隐士主动“夸官”,这位“陈公”,绝不一般。



“陈公”是谁?

诗里的“宪佥陈公”,名叫陈灏,广东归善人(今惠州),官衔是“福建按察司佥事”。简单说,就是地方上的监察官,既要查官员贪腐,也要管百姓的难事。

陈灏的仕途,用“坎坷”两个字就能概括,但他的“直”,却刻在骨子里。

他本来叫陈鲁生,早年靠地方推荐(乡荐)入朝。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召见他问话,他不绕弯子,直戳民生痛点,皇帝听了反倒欣赏:“这人才有担当!”当场赐名“灏”(取“深远广大”之意),还封了他“工科给事中”的官。

可直性子容易得罪人。后来,他弹劾贪官,被贬去边境戍边;好不容易复官做了监察御史,又因替百姓说话,再被贬成小县尉。有人劝他“少管闲事”,他却反问:“当官不为民,不如回家种地。”

洪武二十四年,陈灏调到福建巡查,一到福清,就被眼前的景象揪了心——龙江边的农田干裂一片,有的地里还留着海水漫过的白渍,百姓蹲在田埂上叹气:“天宝陂冲垮了,淡水留不住,海水倒灌,今年又要饿肚子了。”



天宝陂:福清人的“救命坝”

百姓嘴里的“天宝陂”,不是普通大坝。

早在唐代天宝年间,福清人就靠着智慧,在龙江中游修了这座大坝——它最绝的本事,就是“拒咸蓄淡”:拦住上游的淡水用来灌溉农田,挡住下游涨潮时的海水,防止倒灌田地。有了它,龙江两岸数万亩的农田能够旱涝保收,福清人靠它才能吃得上饱饭。



171725cb9n8yybbs2xu9px.jpeg


可到了明代,一场大洪水冲垮了天宝陂大坝。没了大坝,淡水顺着江流走,海水倒灌进田里,好好的土地就变成了“盐碱地”,种啥都不成。当时的地方官要么推说“没钱”,要么说“技术难”,这事就拖了下来,直到陈灏来了。

在巡查福清期间,他蹲在陂坝遗址上,摸了摸被冲碎的河卵石,又去农户家看了看缸里仅剩的陈粮,当下拍了板:“这陂,我来修!”

修陂亲力亲为

修陂要花钱、要人、要技术,哪一样都不容易。

当时有人劝他:“等朝廷批银子吧,不然出了错,你又要被贬。”陈灏却摇头:“百姓等不起。”他没等拨款,自己先带头捐了俸禄,又挨家挨户去劝乡绅:“陂修好了,大家的地都能种,日子能过,这钱花得值。”

等到募捐的钱凑够了,他又把“办公室”搬到了工地。王恭在诗里写他“绣衣亲计粟,玉节坐鸠工”——穿著监察官的“绣衣”,却没半点官架子:早上跟工匠一起算粮草够不够吃,中午蹲在坝上看石头怎么垒,晚上还在油灯下改修陂的图纸。

几个月后,天宝陂修好了。当上游的淡水顺着坝体流进农田,百姓们拉着陈灏的手,要给他送粮送菜,他都推了:“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恩情没被忘记

因为太刚直,陈灏的仕途起起落落,直到晚年辞官回乡。史料里关于他的记载很少。但福清老百姓没有忘记他,王恭也没忘记。

王恭听说陈灏修陂的事,专门写了那首诗,把他比作治水名臣王景、白居易——这不是夸张,是因为真懂:对百姓来说,能让大家有饭吃的官,就是最好的官。

在后来的几百年里,天宝陂被一次次重修,陈灏的故事也跟着陂水流传下来。2020年,天宝陂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如今,站在这座千年大坝上,还能想到600多年前,那个穿著绣衣的官员,蹲在工地上,为百姓的“一碗饭”忙碌的样子。

王恭的诗,早被刻进福清的历史里;而陈灏的为民情怀,比诗更长久。就像天宝陂的水,流了千百年,还在滋养着这片土地。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
清香百合花 | 来自山东
大才子一枚。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7 天前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5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250200|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5-10-9 18:46 , Processed in 0.070319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