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7

从叶相私宅到京漂据点——北京福清会馆:400年乡脉的兴替与回响

 
小帮 发表于 2025-9-23 08:48: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2857 4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站在北京市西城区虎坊路的车流里,抬眼看,是北京工人俱乐部的现代化大楼,低头看,附近的街巷路牌——“福州馆街”四个字被晒得发白。

曾经住在这里的老住户说,往前数70年,这里不是剧场,是两座连在一起的老院子:福州会馆在左,福清会馆在右。如今,连一块完整的青砖都找不到了。 

 

 

肇始:叶向高捐宅,内城初立的乡谊地标

 

北京福清会馆的源头,深植于明代士大夫的地缘情怀。

《北京市地名典》记载,福州会馆原为叶向高的故宅。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叶氏遭沈一贯排挤离京,赴留都南京任职礼部右侍郎,将其在翰林院庶吉士时购置的位于北京内城的私宅一分为二,将其捐作“福州会馆”与“福清会馆”,二者相邻。这一举措,被《闽中会馆志》称为“首开京官舍宅为家乡会馆之先河”。此后,明清时期福建籍高官李光地、蔡新等也以叶氏为范,先后“舍宅为馆”。

会馆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始创于明朝,鼎盛于清代中晚期,衰微于民国,主要作为同乡之间会面交流、商榷事务之所,也是联络乡谊、接济有难乡亲的平台。彼时,科举制度下的福清举子赴京应试,常因盘缠匮乏困顿于杂院、破庙,叶向高此举,既解同乡旅居之困,更以建筑为载体,凝聚起闽中士子的精神联结。

初创的福清会馆为三进院落,占地约1200平方米:前院设厅堂以迎同乡,中院厢房供举子栖身,后院辟伙房与义园。义园碑刻“闽籍客死京城者,暂厝待归”,道尽漂泊者的终极牵挂。义园前有一小亭,名曰“麦饭亭”,相传小亭有叶向高所撰对联,联曰“满目蓬蒿孤客泪,一麦饭故乡情”,可知“麦饭亭”之名由此而来。

福清会馆老馆兼具南北建筑风格:青砖墙基上,福清工匠镂刻的“梅兰竹菊”砖雕独显乡韵;而整体的四合院格局,又融入北方民居的规整,成为内城少见的“南方印记”。但其在内城的具体原址,目前未见记载。

 

鼎革:迁址外城,明清易代中的功能拓展

清初实行“旗民分治”政策,规定内城由旗人居住,汉人大部分迁往外城。在此大背景之下,清道光年间,福清会馆随福州会馆迁至外城的虎坊桥南下洼(今西城区虎坊路)。当年这里靠近水沟,加上地势较低,雨季容易积水,故有“南下洼”之名。福清会馆门牌号为“南下洼二号”,与“一号”福州会馆毗邻,共同构成老宣武地界上会馆群落的闽籍核心。

此次迁移并非简单复刻,而是功能的深度拓展,科举枢纽的角色愈发突显。每逢会试之年,会馆厢房挤满挑灯夜读的八闽举子。伙房专聘福建厨子,海蛎煎、鱼丸的香气漫出巷陌。《闽中杂记》载:“三月公车至,院中灯烛达旦,乡音喧沸如福清港边”。福清会馆的设立,为科考士子们解了“最后一公里”的燃眉之急。

 

福清会馆曾留下许多福建名人的足迹。林则徐在京时曾住在会馆附近,并七次与朋友在此相聚,商讨国是,吟诗作赋。其嘉庆十八年(1813)日记写道:“福清馆小聚,得尝海蛎煎,味似故园”。林则徐更牵头筹办新会馆,设立“助学银”,资助贫困学子购置《大清会典》等考具。

乡谊的纽带功能亦同步强化。福清会馆定期举办祭祀、宴饮,清明祭扫义园时,“麦饭亭”前的哭奠声与乡音交织。

至光绪年间,义园已安葬73位客死京城的同乡。会馆账册记载“光绪二十三年,为黄姓轿夫购棺厝葬,费银六两,二十七日同乡均摊”等内容,点滴细节,尽显“恤死扶生”的乡谊传统。

转型:民国护馆风波,传统会馆的市井蜕变

科举废除后,福清会馆褪去“试馆”底色,渐成普通同乡的聚居地。民国初年户籍显示,院内17户人家涵盖商人、工匠、闽剧艺人等:修笔匠陈鹤龄家族自乾隆年间在此居住,门房支床的张姓夫妇,则是逃难而来的福清农户。会馆不再专属于士人,却以更烟火气的方式延续着乡谊。

 

1935年的“护馆风波”,成为会馆历史的鲜活注脚。原来老会馆前有一空地,民国之后因无人管理而荒芜,被湖广会馆侵占。为此,郑忾辰先生还与湖广会馆打起了官司。但因无凭无据,官司两年都未能审清。恰好福清会馆西围墙坍塌修缮,工人挖出一块明代石碑,碑文清晰记载叶向高捐宅时“西至水沟,东至福州馆墙”,证实湖广会馆侵占其半亩土地。

当年会馆打官司的消息传开,旅京福清人全体动员:卖鱼丸的王阿婆捐出三日收入,拉洋车的李姓同乡串联百余车夫声援,律师林觉民持碑打官司三月,终于索回地界。

事后,石碑被嵌于会馆大门西侧,林觉民题“祖业永守”四字,成为会馆精神的物化象征。 

消逝:1955年拆除,记忆的永恒存续

1955年,为建设北京工人俱乐部,福清会馆、福州会馆均被整体拆除,连那块作为福清会馆精神象征的“祖业永守”石碑,也下落不明。

拆除前,82岁的陈鹤龄紧抱门框不肯离去,怀中揣着1912年同乡会颁发的“居住证”——那张盖着北洋政府红印的纸片,记录着“准陈鹤龄住西厢房,月缴铜元五枚”的岁月。最终,老人三步一回头地离开。有人捡走带“福”字的墙砖,有人包起混着茉莉花香的院土——那是从福清移栽的花籽,已在此绽放百年。

 

1956年元旦,北京工人俱乐部建成开业,后经综合修缮,成为当时全北京规模较大、文化娱乐设施较为完备的多功能剧场。福州、福清两家实体会馆虽逝,记忆却从未消散:1965年地名整顿,原南下洼改称“福州馆街”,路牌成为地理坐标。而位于附近的福州馆街小学,则时时让人们追寻逝去的记忆。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福州府又在骡马市大街新建一处福州会馆,代行省馆职能。新、旧福州会馆隔街相望。近年福州会馆展览中,有心人专设了一个展区,复刻当年福清会馆护馆照片及纪念石碑,以唤醒往事。2018年,北京福清同乡联谊会在此举办“寻根会”,85岁的林瑞珠向墙角洒下福清茉莉花茶,“给老会馆添点家乡味”。

从叶向高的私宅到消逝的院落,福清会馆的400年历程,是一部缩微的京城同乡史。它的砖石早已化为尘埃,但“同乡互助”的基因、“他乡即故乡”的情怀,仍在虎坊路的风里,在福清人的血脉中,代代相传。

记忆:会馆成为文化符号,砖石可毁,乡谊不灭

 

福清会馆的兴衰,折射出明清至近代北京会馆文化的完整轨迹:从叶向高捐宅体现的士人担当,到清代科举制度下的实用功能,再到民国时期的市井烟火,最终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消逝。其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它作为闽籍人士“精神原乡”的象征意义。正如骡马市大街福州新馆展览中对其的定位:“砖石可毁,乡谊不灭”。

如今,虎坊路的“福州馆街”路牌、北京工人俱乐部墙角关于会馆文化的介绍牌,以及同乡会代代相传的故事,共同构成了福清会馆这座消失会馆的活态记忆。

 

城市总在拆拆建建中长大。福清会馆的砖,或许混进了北京工人俱乐部的地基;它的故事,却顺着福州馆街的路牌,住进了一代又一代福清人的乡愁里。叶向高当年捐宅时,大概没想过400年后,这座院子会以这样的方式“活着”——不是靠青砖灰瓦,是靠“我是福清人”的认同感,靠“老乡帮老乡”的老理。

建筑会消失,而人情不会。

 

 


via印象福清

作者:何高光,文史学者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4)
半度微凉 | 来自福建
福清馆小聚,得尝海蛎煎,味似故园
收起回复
半度微凉 : 说的没错
3 天前 来自福建 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5-9-23 13:59:47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清香百合花 | 来自山东
长见识了,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5-9-24 13:04:15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半度微凉 | 来自福建
满目蓬蒿孤客泪,一麦饭故乡情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3 天前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5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250200|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5-10-9 18:46 , Processed in 0.073571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