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在中华民族抗战烽火中,福清籍热血青年林同骅,怀揣着航空救国的理想,从海外学成归来,投身于祖国航空事业,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天空中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传奇。
他的故事,是一部充满奋斗与牺牲、坚韧与担当的英雄史诗,见证了那个时代中国航空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林家祖籍地为福建省福清市东瀚镇东瀚村,清初先世移居福州。1911年5月26日,林同骅出生在四川重庆,从小便展现出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和非凡天赋。林同骅先后在北京汇文中学、燕京大学求学。1929年转考交通大学唐山学院,攻读土木工程系。在学期间,他发奋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33年,一个改变林同骅人生轨迹的机会降临。
唐山学院电机系朱物华教授告诉他,本年度招收留美公费生,让他前去报考。林同骅凭借扎实的知识和出色的发挥,成功通过考试,被公派前往美国学习飞机机架设计制造。出国前,他在杭州笕桥航空学校附属工厂见习,初步了解了当时国内这项技术的水准。随后,他又到南京飞机修理厂和上海海军飞机厂各见习数周,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1934年5月,林同骅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他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而是以2年时间专心攻读设计制造课程,剩余一年时间到美国各飞机厂实习,力求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在麻省理工学院,林同骅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学习先进的飞机设计理念和制造技术。他参与了多个飞机设计项目,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和教授交流合作,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实习期间,他深入飞机制造一线,熟悉生产程序及材料规范等情况,为日后回国开展航空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之际,林同骅怀着满腔热血和航空救国的理想,毅然地回到祖国。他深知,祖国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急需航空技术人才来增强国防力量,抵御外敌入侵。回到中国后,他先后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和航空研究所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因日本侵略华北,他随研究所迁往南昌,再迁成都。在艰苦的环境下,林同骅应用所学理论知识,与同事们一起抓紧着手恢复航空研究所工作。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条件下,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默默耕耘。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对飞机的需求极为迫切。林同骅和同事们肩负起仿制飞机的重任,他们用南昌运来的材料零件,仿制出苏式E-16型驱逐机20架、训练机30架。这些飞机在抗战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卫祖国的蓝天作出了贡献。
1939年,林同骅由重庆到昆明返清华研教,但由于日本侵华形势严峻,研教工作短期内难以取得显著成效,为了更直接地支援抗战,他毅然改回飞机厂继续仿造E-16型机。在飞机厂,他全身心投入到生产中,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确保飞机的质量和性能。他常常与工人们一起加班加点,在闷热的车间里,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怨言。在他的带领下,飞机厂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为前线提供了更多的战机。
随着抗战的深入,国家成立了新飞机试造室,直属工务处,由工务处主持设计试造,林同骅担任主任。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意味着他将肩负起研发中国自主设计飞机的重任。林同骅深知其中的责任重大,但他毫不退缩,带领着团队开始了艰苦的研发工作。
研发过程中,困难重重。缺乏资金、缺乏经验、缺乏材料、没有实验室,这些问题如同一座座大山,横亘在他们面前。但林同骅和他的团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逐一克服了这些难题。没有资金,他们就精打细算,合理利用每一笔经费;没有经验,他们就查阅大量资料,向国内外专家请教;缺乏材料,他们就四处寻找替代品,甚至自己动手研制;没有实验室,他们就因陋就简,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试验。
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1944年5月,林同骅和同事终于制造出我国第一架现代化、规模化的国产运输机。
这架飞机凝聚了林同骅和团队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它的中翼上安装了两台美国莱特公司的旋风975E3活塞式9缸发动机,功率330千瓦,450马力;机上的仪器仪表采用的是苏制产品;机身则由木质与金属混合结构,副翼和襟翼为铝合金结构。飞机长11.05米,高11.95米,翼展15.85米,机身重量3147公斤,最大起飞重量4540公斤,飞行高度4500米,最大时速344公里,航程可达1600公里。乘员除正副驾驶员、领航员外,可搭乘客8人。
1944年10月7日,这架国产运输机迎来了它的首飞时刻。
据传记记载,在首飞当日,试飞员或许是由于对这架凝聚了无数心血的“中国第一机”倍感压力而稍有犹豫。为坚定其信心,总设计师林同骅与堂弟林同骥毅然登机同飞。林同骅笑着对试飞员说:“飞机若出事,你才一个人,我们林家则要搭上2条人命。”这句话体现了他对自己设计的飞机的信心和为了国家航空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决心。
试飞员见总设计师登上了飞机,心中的恐惧逐渐消散,终于发动飞机起飞。飞机在机场上空平稳盘旋20多分钟后,顺利着陆,国产运输机首飞获得成功,这架飞机被命名为“中运1号”。这一刻,全场欢呼雀跃,林同骅和他的团队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为了进一步验证飞机的性能,消除飞行员的顾虑,时任厂长、留学英国的发动机专家马德树亲自坐上飞机参加试飞。飞机在巨大的轰鸣声中昂首而起,穿入云层,53分钟后平稳降落在成都太平寺机场。
验收飞行后,“中运1号”交付给空军空运大队,成为空运大队正式列装的运输机。之后,林同骅奉命将运输机改制为轰炸机,准备参加对日本沿海基地及日本本土的轰炸。然而,在改制过程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战结束,轰炸机改制随之中止。但林同骅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试制“中运2号”,又在“中运2号”的基础上,研发出全金属结构、时速达353公里的“中运3号”。飞机定型后,‘中运’系列运输机的设计和制造质量达到了当时国际的先进水准,是中国航空工业在抗战时期的一项非凡成就。
抗战即将胜利时,为了发展航天工业,国家设立了工业局。林同骅又率领飞机设计组一行20余人,先赴美国麦克唐纳飞机公司(McDonnell Aircraft)学习喷气式飞机设计。1947年,团队转往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公司(Gloster Aircraft Company),参与设计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一款初级教练机)。此批工程师学识优良,设计得以顺利进行,然而,1949年由于缺乏经费,设计工作不得不暂时停止。
1949年,林同骅由英国转赴美国底特律大学任副教授。在美国,他继续在航空工程和工程力学领域深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1951年,他对复晶体塑性理论产生兴趣,创立“复晶体的应力应变关系理论”。该理论适合各项物理力学条件,并符合试验结果,得到了国际上塑性力学学者的一致肯定。
此后,他又在微观塑性力学及微观疲劳裂缝萌芽理论等方面取得突破,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些理论的正确性,为航空工程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身处海外,林同骅始终心系祖国。他关注着国内航空事业的发展,希望有一天能为祖国的建设再次贡献自己的力量。1990年,林同骅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他一生为航空事业奋斗的见证。
林同骅在抗战时期的卓越贡献,不仅为保卫祖国提供了重要的武器装备,更激发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他的红色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铭刻在中国航空事业的史册上。
来源:福清哥 作者:林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