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文/何高光
在老一辈福清人的记忆里,位于城关东门的722野战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从台海战备的硝烟中走来,历经番号更迭、职能转变,最终在军队改革浪潮中完成了使命。这所医院的60余年历程,不仅是中国军队医疗体系发展的缩影,更深深嵌入了福清城乡发展历史,成为几代人的共同印记。
初创:黄土岭上的野战营地 (1962年-1983年)
722野战医院的前身,是福清老百姓口中的“福清16预备医院”或“十六院”。
“16院”这一称呼的形成,藏着军队编号体系与民间记忆的微妙互动。1962年6月,为应对复杂的台海局势,福州军区在福清正式组建第722野战医院,隶属29军建制。这是当时东南沿海战备体系的重要一环,医院选址远离城区,隐于黄土岭的农田间,初建时仅有三排砖木平房,战士们白天接诊、夜晚站岗,探照灯的光柱时常划破夜空——那是冷战年代前线的常态。 解放军医院编号经常随战略调整而动态变化:1955年福州军区曾在梅亭组建“第16预备医院”,1960年改编为“第16野战医院”,1963年又更名为“解放军第176医院”。尽管722医院在1962年组建时番号为“722”,但地方民众可能因早期“第16野战医院”的存在,受称呼习惯影响,依然将这所新的部队医院——722医院称作“16院”。而医院与地方的紧密联系,更让这一称呼逐渐固化。大家叫着叫着,就改不了口了。
作为野战单位,722医院的核心任务是战时医疗救护。据官兵们回忆,当年722医院全体官兵常年保持“拉得动、展得开、救得快”的战备状态:每日练习搭帐篷、包扎急救,每年进行1—2次的高强度拉练,医护人员既要通过步枪、手榴弹实弹考核,也要熟练掌握战地手术技能。首任院长凤甲寅(1962年6月—12月任职)带领全院奠定了这一传统,后续徐志华、郭保仁等院长接力,将战备要求融入日常。
尽管以野战为核心,但该医院从未脱离地方。1970年代起,医院开始承担部分地方诊疗任务。当时福清县城医疗资源匮乏,722医院的外科手术室是全县少有的能开展腹部手术的场所,附近农民半夜求医的身影,常出现在医院里。
而医院操场的露天电影场,更是当年福清县城的“文化地标”——每月放映2—3场,《上甘岭》《南征北战》等影片吸引数千人,光饼夹肉、鱼丸的叫卖声与剧情对白交织,构成独特的生活图景。谁要是说一句“今晚16院有电影”的消息,能让整个福清县城沸腾,这种集体记忆也进一步强化了“16院”在老百姓当中的印象。
1969年12月,22岁的杭州萧山区瓜沥镇民丰河村村民葛桂福,裹着从大哥身上脱下的棉袄,踏上前往南方的列车。这是他第一次坐火车,目的地福州军区第722野战医院。
野战医院前期主要收治驻平潭、福清和长乐地区的海陆空三军伤病员。官兵们在黄金时期内对伤员实施急救、损伤控制手术和复苏。后期经常组织医疗队深入部队、机场、水警区为兵服务,在完成部队医疗工作的同时,也为当地百姓看病。这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可谓福泽一方。
葛桂福在第722野战医院一所,虽然没有机会上战场,但看到有些被送来的士兵伤势严重,他吃苦耐劳,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
作为一个野战医院的医疗所,有时,葛桂福要跟随部队官兵一起拉练,而且有特殊的卫勤保障任务。他们常常不顾疲劳和足上的脚泡,深入连队慰问战士,不仅嘘寒问暖,还问伤问病。在千里野营中,还经常在夜间紧急集合,迅速出发。这时,每个人肩膀上都有背包,另加医疗箱,负重50多斤。那时,会文艺创作才能的官兵还要苦中作乐写新曲,“茅草屋,骄阳似火山沟宿。山沟宿,披星出诊,戴月疗毒……”
这三个女兵,当年同在722医院三所。那时候,福建是前线,三所是战备所,平时没有收治病人,她们的任务就是每天练习搭帐蓬,以及练习各种外伤急救和包扎。有时拉练,还要去部队巡回医疗。当年的少男少女,现在都已经跨入老年阶段了。年龄大的,已经七十多岁,最小的也都退休了。
关于这一阶段历史,许多老兵们留下了鲜活记忆:三所的女兵们一起抬石头盖宿舍,从“两腿发软”练到“配合顺溜”;拉练时,背着50斤的医疗箱在江镜农场附近行军,夜晚听着对岸的广播;1974年入伍的放映员林秀香,经常在操场挂起银幕,邀请老百姓共赏电影……这些片段,拼凑出医院与福清共生的岁月。
转型:从野战到驻军的角色转变 (1983年-1985年) 1983年,随着国际形势缓和,军队医疗体系开始调整,722野战医院整编为“解放军第93驻军医院”。这一更名不仅是番号的变化,更标志着职能的重大转型:从战时应急的野战单位,转向为固定区域驻军及家属提供医疗保障的机构。 转型后的医院逐渐向地方开放,与福清城乡的联系愈发紧密。据《福清市志》记载,1980年代的93医院外科,特别是骨科水平在县域内首屈一指,许多疑难病例得以在本地解决。医院还承担起征兵体检、优抚对象义诊等任务,军医们的白大褂身影,常出现在乡镇的田埂上。时任院长刘彦山(1973年—1980年任职)推动的“军民共建”模式,让医院与地方老百姓之间架起了无形的桥梁。
改编:师属医院的坚守与融合 (1985年-2018年) 1985年,中国军队进行百万大裁军,93医院再次调整,改编为“海防12师医院”,先后使用73301部队医院、32822部队医院等番号。这一时期,医院主要为驻福清的海防部队提供医疗保障,但军民联系并未中断。 1996年福清遭遇强台风时,该院医疗队踩着齐腰深的积水,在龙田、高山等地设立临时医疗点,连续奋战72小时,救治300余人;1990年代,该院与福清市中医院建立技术协作,定期派专家坐诊带教,帮助提升地方医疗水平。
那些年,医院大院里的“解放仔”(福清人对医院官兵子女的亲切称呼)与本地孩子一起在城关小学读书,普通话与福清话的混搭,成了课堂上的独特风景。 谢幕:军改浪潮中的历史抉择 (2018年) 2015年,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启动,联勤保障部队成立,军队医疗体系迎来系统性重构。2018年10月,722医院(时为32822部队医院)正式撤销建制,人员与设备并入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原福州总院),旧址移交地方。 这一决策并非偶然。随着军事医学的发展,传统师属医院的职能已难以适应现代战争需求,而区域医疗资源整合成为提升效能的必然选择。与福清毗邻的第900医院,整合了多家军队医院资源,其综合实力远非基层医院可比。
如今,医院旧址已改建为地方政府管理,唯有几棵老榕树仍在原地。但它留下的影响从未消失:那些在医院出生、成长的“解放仔”,有的留在福清成为“半个本地人”;医院培养的医疗技术,融入了地方卫生体系;而“16院”的电影、拉练的歌声、军民共抗台风的暖意,早已刻进福清人的集体记忆。
从1962年的黄土营地到2018年的建制撤销,722野战医院的历程,是一部微观的军史,也是一段鲜活的地方记忆。它见证了福清从海防前线到开放侨乡的变迁,也记录了军队与地方血脉相连的温情。正如老兵们茶叙时所说:“医院不在了,但那些日子,总有人记得。”
从战时应急机构向军民共享医疗中心转型,再到医院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尽管722医院的番号已不复存在,但福清民众至今仍通过“16院”的称呼,留存着对这所医院的集体记忆。这是福清地方社会与驻军互动双拥的生动见证。ps:这是迄今为止网上最完整介绍722医院发展历程的文章。整理不易,谢绝转载!如果你有更多的722医院故事?欢迎评论区留言…
via印象福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