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特指1966年、1967年、1968年三届的初、高中毕业生。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高考制度被废除,学校教学活动全面停滞,导致1966届至1968届学生既无法正常毕业,也无法升入更高学段。其中1966届学生已完成学业但未离校,1967届和1968届学生则处于未完成学业的状态。
“老三届”这一群体,因为特殊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承受过学业被迫中断、升学求告无门的惨痛教育经历,承受过社会矛盾交织、个人奋争无路的巨大心理落差。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或者参加上山下乡,或者走进工农一线;有一小部分人数年后因为根正苗红、表现突出被推荐参军或者进入工农兵大学;有一部分人直至而立之年,在1977年高考恢复之后才重新获得教育的机会,“抱着孩子上大学”来找回被耽误的青春。
特殊的年代烙印,赋予了“老三届”这一群体独特的人生轨迹,更塑造了其坚韧的意志品质。较之其他师兄师弟、师姐师妹,“老三届”学子尤其珍视母校的恩情、同窗的友情,珍惜安定的环境、易逝的年华。
1995年,福清一中纪念建校70周年之际,已经退休的德高望重的老校长林友来先生亲自发起,倡议正值人生盛年、播撒大江南北、堪当时代砥柱的“老三届”校友们伸出援手,为母校校园文化建设垒筑起一道有形的丰碑,得到了一呼百应。福清一中的“老三届”校友们众志成城,短时间内就筹集资金13.85万元,在融侨楼北侧兴建“老三届纪念园”“老三届纪念亭”各一处,七一楼附近兴建德育墙一面,剩余6万元作为优秀学生的奖学金。
也许朴实无华不够惊艳,也许往事如烟少有提起,福清一中的许多师生不很知道“老三届纪念园”“老三届纪念亭”的来历,更不了解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为了让大家对其加深印象,现将纪念亭中的由老三届校友陈章汉撰写的一段碑文摘录如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历史浩劫突降,时母校方届“不惑”,“老三届”(一九六六—— 一九六八初,高中毕业生)双千学子正殷殷聚首,孜孜学笃。讵料一阵狂飙,斯文扫地,同窗之缘倏忽断焉。从此惊雀四散,辍学荷锄,羁旅蹭蹬,因尽磨难。身心的重负,灵肉的创伤,盖无以尽述矣。
所幸,中华文明之基因宛在,师长德泽之涵咏殊深,诸方学子矢志不陨,慎独于世,各自好自为之。乃至国家拨乱反正,春风骎骎再度,吾侪虽皆人到中年,仍能勃发童心,重贾余勇,在振兴中华的不同岗位上甘为孺牛,奋创佳绩,多少补回了过往的遗憾。
逝者如斯,昔日少年同学,弹指间已两鬓染霜。我们决不也无暇为过往的幼稚、闪失和缺憾而终日追悔。我们渴望互相砥砺,抖擞生命,激发精神,携手并肩,再做一次乘风破浪的跨世纪光明行!
值母校七十华诞,“老三届”同窗戮力共建这座“告别课堂三十载纪念园”,目的只为了表达一个美丽而沉重的祝愿——“老三届”的历史不再重演!
我们的国家需要永远的安定!
我们的母校需要永远的书声!
拳拳濡笔,纪兹贞石。
时乙亥年季春。
福清一中“老三届”同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