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至1990年,在福清的乡下,一场财富风暴正悄然酝酿。彼时,鳗鱼养殖行业宛如一座藏满宝藏的矿山,令众多人趋之若鹜,不少老板借此发家致富,书写了一段暴富传奇。
鳗鱼,这种在当时看似普通却又蕴含无限价值的水产,在市场上拥有令人咋舌的价格,每吨售价高达18万多。更为诱人的是,其利润空间极为可观,纯利润可达一半之多。要知道,在那个万元户都极为稀少,许多人还在为基本生活而奔波的年代,如此巨额的财富简直是天文数字。村里人的消息传播速度如同野火,听闻养鳗鱼能带来这般惊人的收益,且不少人第二年就开上豪车、盖起别墅,整个村子瞬间沸腾,宛如捅了马蜂窝一般。原本平静的乡村土地上,短时间内便冒出了几十个鳗鱼场,大家都渴望能在这股财富浪潮中分得一杯羹。
事实上,福建的鳗鱼养殖起步较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到了80年代,活鳗已然成为福清市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据福清方志记载,1989年,福清市已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鳗养殖加工出口基地,产量达671吨。福清有着得天独厚的鳗鱼养殖自然条件,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漫长,众多江河流入,水文状况适宜,水质优良,为喜欢清洁水域的鳗鱼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到了90年代,鳗鱼产业已成为福清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量约达2万吨。同时,福清的鳗鱼产业链不断完善,技术和经验也开始向周边地区乃至其他省份外溢。在饲料研发方面,当地企业联合科研团队,攻克了鳗鱼开口饵料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那时的福清,大多数人生活依旧贫穷,鳗鱼对于他们来说,是珍贵无比的财富象征,根本不舍得食用,基本上都用于出口,主要销往日本等国家。日本对鳗鱼有着独特的喜爱,鳗鱼料理在日本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也使得福清鳗鱼产业紧紧抓住了这个巨大的海外市场。
然而,好景不长,曾经红红火火的鳗鱼场如同梦幻泡影般破灭。鳗鱼场老板纷纷跑路,留下了一地鸡毛。曾经热闹非凡、充满希望的鳗鱼场变得冷冷清清,破败不堪。关于鳗鱼场为何会突然衰败,老板们为何纷纷逃离,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有人猜测,可能是市场过度饱和。大量养殖户跟风涌入,导致鳗鱼产量短期内急剧增加,远远超出市场的消化能力,价格随之暴跌,利润空间被压缩殆尽。也有人认为,是国际市场的变化所致。比如,日本等主要出口国家可能调整了相关政策,提高了进口门槛,或者其国内市场需求出现了波动。还有一种说法是,养殖过程中可能遭遇了疫病等问题,导致鳗鱼大量死亡,养殖户血本无归。但究竟是什么原因,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料和深入的调查,始终难以确定,成为了福清经济发展史上一段神秘的过往,引得后人不断猜测和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