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福清“老五镇”之说,始于清末宣统二年(1910)。当年福清县筹办自治,除城关外,划分为5镇、10 乡,并设置城镇乡筹办自治公所和城镇乡自治会。 海口是老五镇之一,地处福清两条溪河龙江与大坝溪的交汇处,濒临福清湾。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里具备人流集聚、物资融通的优越条件。自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设立军镇,开辟通商港口之后,海口逐渐取代工商业发展较早的东张,成为福清商贸最发达、人文最鼎盛的地区。南宋时期,海口曾被称为“小杭州”,足见其繁荣盛况。 海口在宋元两朝开辟了龙江桥、瑞岩弥勒石佛造像等一批体现当年最高建造工艺的有形文物,还诞生了不少涉及当地的民间谚语。其中流行最广且最典型的,莫过于“海口桥,利桥塔;港头蛏,下俞蛤”“海口桥流入没声音,流出哗哗叫”和“一日去海口,三日讲未了”。这三则谚语虽然流传广泛,耳熟能详,但其真正意蕴并非尽人皆知,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解说。
海口桥,利桥塔;港头蛏,下俞蛤。 这是一则褒扬福清当地著名物产的谚语。在福清人眼中,俗称海口桥的龙江桥最长,俗称利桥塔的瑞云塔最高;位于福清湾南口的港头和下俞(三山嘉儒)都有广阔的滩涂,又处于龙江入海口外,咸淡水交汇,浮游生物丰富,又分别为泥滩和沙滩,适合养殖缢蛏和花蛤,故以出产的这两种海贝特别肥美。 再深层探究这一条琅琅上口的谚语,其实是智慧的福清人在古代创造的一则十分妥贴又极具吸引力的商业广告。试想,这么长的海口桥,这么高的瑞云塔,它们都这么美,你若不来看看多遗憾。这么鲜美可口的港头蛏和下俞蛤,你若不来尝尝多可惜。如今业界人士都说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六要素”,到有吃有玩的福清看一看、尝一尝,这是多么能吸引眼球的旅游广告语啊! 海口桥流入没声音,流出哗哗叫。
这则谚语,如实道出了在海口桥下龙江水流出流入的自然现象:由于桥内桥外的自然落差,涨潮时,海水从低处往高处漫上,自然悄无声息。相反的,当海水退潮时,龙江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出,自然水声哗哗。 福清人巧妙借助这一自然现象,形象比喻那些将个人私利看得太重,又喜欢装腔作势的守财奴。当他们得益时(钱财流入)从不言说,而若是让他付出(钱财流出)的,则一反常态,大吹大擂,到处张扬。 一日去海口,三日讲未了。 不知什么时候起,这则谚语被一些人作为福清海口的旅游广告语。意思是海口古迹多,海口人文盛,海口故事多,去过一次海口,所见所闻三天也讲不完。 这种解释似乎很完美,但真正了解并熟悉福清历史的人士却不认同这一说法。原因是,这则谚语原先使用的语境,并非是宣扬海口好,而是揶揄那些没到过大地方,没见过大世面,眼光短浅,但却很啰嗦又喜好夸夸其谈的人——只是去了海口一次,就能啰哩啰嗦夸夸其谈地讲上三天,如若去更大的地方,不知道要讲到牛年马月? 当然,语言从来不是固化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有一些贬义的变成褒义的,也有一些褒义的变成贬义的,这种现象不少。民间谚语也一样,将“一日去海口,三日讲未了”解释为宣扬海口美、海口好,其实也不错,甚至还有“化腐朽为神奇”之韵味。 关于海口的谚语还有许多,诚望有志者不断探究,保留更多的福清乡土文化瑰宝。 via知福清 作者:严家梅,福清市首批社科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