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城头围垦,称得上福清难度最大的围海造地工程之一。
城头围垦项目位于该镇东南部,北靠福清至长乐公路,南临福清湾。围垦面积7600亩,可耕地面积7000亩,收益单位包括城头、峰前、善友、溪边、大厝、东元、西池、后俸、东皋、新楼、彭洋、山下、梁厝、港前、吉兆等 15 个行政村。
该工程由福清县水电局勘测设计,1975年3月中旬开工,1983年10月竣工,前后历时8年半。福清县成立了城头围垦指挥部,根据“谁受益,谁负担”原则,按受益生产大队的劳力情况和分配滩地比例,确定各队投入的劳动工日。
城头围垦海堤全长3700米,设计要求堤顶高程(注:罗基高程,以福州罗星塔零点为海拔原点,下同)6米,防浪墙顶高程6.8米,堤顶宽3米。临潮坡坡比1:2,在高程4米处设一宽1米平台,干砌块石护坡。
大堤东北端有一小屿礁陈屿,其上有10多万立方米风化岩石可供开挖筑堤。开炸后,日运500多方,以4米高程抛筑棱体,从东向西推进。小潮时填筑前进,大潮时加高培厚。
筑堤之初,采用棱体抛筑与土方闭气(注:工程技术用语,指填实堤体,防止漏水垮堤)加大堤身断面相结合的办法,抛筑一段,巩固一段。由于抛筑棱体及土方单边向西延伸,改变了潮水涨退流向,致使棱体两侧冲刷成两条港道,沟深1-2米,宽30-50米,相应增加了土石方量。为此,县指挥部召开“诸葛会议”,结合现场勘察,决定采用铺底压载的办法。但因石料来源不足,铺底厚度不够,底部又多是粉沙土,结果经受潮水冲刷之后又被全部冲走,前功尽弃。
为使施工扎实有效推进,指挥部坚定信心、改进思路,重新采用先抛棱体石,随即跟上土方闭气、堤身加固的办法。而运送棱体乱块的石板车,由原来每天150多辆增加到200多辆,棱体日进度从10米增至20米。
在全体施工人员不懈努力下,至1975年底,建成的海堤达到550 米,包括棱体及部分土方闭气。1976 年初,海堤施工陷于停顿状态。粉碎“四人帮”后,又继续施工,突击一年,至1977年下半年,共修筑堤身长达2720米。初战告捷,度过了最困难地段。
余下的980米堤段,滩地较高,高程均在1米以上,基础土质为粘性土,因此无需抛堆石棱体,仅用纯土方筑堤。
1977年12月30日,城头围垦指挥部决定全线动员,全力以赴,加快实施海堤合龙。据记载,当时日出勤劳力最高峰时达到1.1万多人。经过30多天的连续奋战,筑堤线性工程全面完成。
然而因龙口狭小,大潮到来时,大堤内外形成较大的潮水位差,压迫堤身。加上后期集中抢筑的980米土堤,堤身高程不够,外无护坡跟上,在东北风与大潮夹击下,土堤与棱体接头处,被冲决3段,长度280米。后经动员1500多个劳力,26000多条尼龙袋、20条船、200多架胶轮车,历时8天极力抢险,终于修复了缺口。
大堤合龙口设在东端陈屿岛,与堤头相距180 米。该地段土质坚硬,有40多米为风化岩基础,是整条海堤基础的最好地段,也是最佳的合龙口。
1978年6月24日,堵合工程正式开始。指挥部采取东西并进,以及以车运、船运抛石的平堵为主,立堵为辅,平立堵相结合的办法,每天上场劳力1500多人,板车300多架,每日6班次,每班次4小时,昼夜奋战。经过连续7天的努力,堵口截流告成。
堵口合龙后,又历时3年多填筑土方闭气。
闭气最困难的堤段是1+060—1+860桩号的800米地段。开始日出劳力4000多人,因这一地段土质不好,堤脚深,棱体渗透严重,结果是退潮推上去,涨潮又被冲掉。经一个小潮的奋战,毫无进展。
接下来,指挥部又采取“人海战术”,动员全公社10000多个劳力分段包干,可谓“千军万马,移山填海,漫山遍野,红旗招展”。但因闭气土料多为粉状细沙,且断面又太小,各队进度不平衡,填筑的土方一遇涨潮,即付之东流。
最后指挥部决定采取大断面闭气办法,增设高程3—3.5米、宽6.5米平台,从远距离运进红粘土和海土填筑,再用滚压机压实。深水地段再加内护坡,而渗水严重地段外护坡运粗沙抛塞,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发现塌方漏洞,及时进行修补、堵塞。
1983年10月,城头海堤全面竣工。整个工程实际完成土石方109.783万立方米,超过原计划的77%;总投劳力187.87万工日,超过原计划的近 3 倍。工程总造价231.1万元,其中国家投入资金146.8万元,使用水泥 317.5 吨、钢材14.68 吨、木材169.8立方米,国家拨发粮食523吨。
参加围垦工程的干部群众激动地说,没有国家的坚定支持,没有大集体、办大事的气魄,没有改革开放的思想大解放,就没有城头围垦工程的圆满成功。
筑堤围垦,与海争地,目的是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粮缺问题。
城头围垦工程一结束,大面积的改造海滩盐碱地的冬春修水利工程又上马了。
肩挑车运开排碱沟,挖淡水渠,修机耕路,加客土改良土壤。垦区开垦了可耕地2150 亩,种植水稻、甘薯、大小麦等农作物,收成粮食 400 多吨。农民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修建了一座蓄水50万立方米的地面库,从东皋水库右干渠中段另开一条引水渠,经峰前村直达地面库,解决垦区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在垦区南部划出1900亩滩地兴办小盐场,年可收盐1000多吨。
1985年,垦区还建成投产4000亩对虾池,年产对虾250吨左右;建成一座百吨级对虾冷冻库;建成3座育苗室,年产2亿尾鱼苗,成为福清重点海水养殖区域。
1992年7月24日,这个日子值得铭记。
这一天,20.3吨的黄色炸药装进凤尾山的肚子里。“霹雳一声震天响”,国家级元洪投资区第一炮打响,半座凤尾山被掀抛到海滩上,首次陆域平整爆破成功。
毗邻施工点的城头垦区种粮、养鱼、晒盐的农民翘首东望,依稀感觉到一个新时代要开始了!
1993年9月29日,当时全国最大的外商土地成片开发区——元洪投资区举行首期工程奠基典礼。省、福州市领导陈光毅、贾庆林、习近平和侨领林绍良等嘉宾云集,共同为首期落地工业项目培土奠基。
紧接着,元洪投资区的征地工作,扩展到了7600亩的城头垦区。
曾经顽强拼搏、向海争地奔小康的垦区周边农民,再次展现出大局理念和宽广胸怀:“垦区建成,就是国家支持我们围海筑堤。现在国家需要,在这里建设国际化的开发区,是大好事,我们支持!”“为发展大工业,走向新世界做贡献,我们愿意!”
从国家一类口岸元洪码头,到建成包括元洪面粉、印福油脂等众多企业的粮油、食品加工产业基地;从港口储存、粮油食品、化工轻工的二次腾飞,到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中印尼“两国双园”,
迈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通道,三十而立的元洪投资区能有今天,不能忘记城头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卓绝、无私奉献,不能忘记“城头垦区”的这个历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