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客大战”到终端安全:一个文科生的技术觉醒
2001年,还是思想政治专业学生的何钦淋,因一场“中美黑客大战”偶然踏入网络安全领域。这场看似“稚嫩”的战役,却让他窥见了信息安全的未来。凭借自学,他在毕业前半年通过微软工程师认证,并在绿盟科技等企业历练,从技术到管理,逐渐成为安全领域的“老兵” 。
然而,何钦淋的视野并未止步于传统安全。他发现,企业信息系统的终端管理是巨大的痛点:服务器与终端数量悬殊(如20台服务器对应3000台终端),传统“抹布式”补救(中毒后再杀毒)效率低下。他决心颠覆这一模式,提出“桌布理论”——通过云桌面技术,从底层预防问题,而非事后修补。

十年技术深耕:从蓝屏困局到“混合计算”破局
2009年,何钦淋创立和信创天,瞄准虚拟化与云计算。早期产品测试却屡遭挫败:三次向北京某政府部门演示云桌面,三次因硬件兼容性问题导致蓝屏死机。团队耗时数月逐台调试驱动,最终发现底层技术需彻底革新 8。
技术突破1:VOI架构的自主创新
传统VDI依赖后端服务器,成本高且无法兼容复杂外设。和信创天选择从VOI(虚拟操作系统架构)切入,利用终端本地资源,降低成本并提升性能。2010年推出的“和信虚拟终端管理系统”成为国内首个基于VOI架构的云桌面产品,解决了教育、医疗等行业对硬件兼容性和性能的高要求。
技术突破2:VDI+VOI的“混合计算”模式
2014年,何钦淋提出下一代云桌面(NGD)理论,首创前后端混合计算模式,融合VDI的集中管理与VOI的本地资源利用。2016年发布的VENGD系统,支持瘦终端、PC、移动设备混合接入,甚至能在10M窄带环境下流畅运行3D应用,打破行业技术壁垒。
技术突破3:盘网双待与智能驱动
为解决网络或硬盘故障导致的停机问题,团队受厦门大学启发,研发“盘网双待”技术——本地与服务器双重备份,断网或硬盘损坏时仍可开机运行。这一技术在教育、医疗场景中成为“救命稻草”,例如宜春市人民医院部署后,终端故障率下降83%。
标杆案例:从腾讯到国家博物馆的实战验证
腾讯:首座里程碑
2013年,腾讯在全国会议室部署和信云桌面,测试半年后选中其窄带宽适配能力与稳定性。这一合作不仅验证了产品成熟度,更让团队积累了大量复杂场景经验。
教育行业:从厦门大学到对外经贸
厦门大学的机房改造项目中,和信云桌面兼容800多种硬件配置,实现“零故障”交付。对外经贸大学通过课程镜像自动化推送,将IT维护人员从6人缩减至1人,并在勒索病毒爆发时“毫发无损” 。
医疗攻坚:宜春人民医院的千台终端奇迹
面对医疗外设复杂、网络环境差等难题,和信创天在宜春市人民医院实现1000+终端全覆盖,兼容B超机、药房系统等设备,成为国内首个大规模医疗云桌面落地案例。
文化赋能: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智慧升级
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浪潮中,根据企业官网消息,2025年1月,和信创天的云桌面系统被中国国家博物馆采用,支撑其智慧展厅的数字化升级。通过“盘网双待”技术和混合计算架构,博物馆实现了上千台展柜终端的集中管理,确保高清3D文物展示和虚拟现实互动在低带宽环境下流畅运行。这一合作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更成为博物馆从“高冷”走向“火热”的重要技术引擎,助力文创经济与数字展陈的深度融合。
资本加持与行业野望:从新三板到“千亿市场”
2016年,和信创天挂牌新三板;2017年获360集团6000万A轮投资,估值近10亿。360的终端安全技术与和信的云桌面形成互补,推动产品安全等级跃升。至2018年,公司客户超千家,覆盖政府、金融、军工等十大行业,终端部署超20万台。
何钦淋的愿景是让云桌面成为企业终端管理的“标配”。他断言:“中国商用PC存量超1亿台,若10%采用云桌面,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凭借十年积累的技术壁垒与行业案例,和信创天正从新三板向主板冲击,目标成为全球虚拟化领域的中国标杆。
工匠精神与时代机遇的共鸣
何钦淋的故事,是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韧性的结合。十年间,他拒绝炒作概念,坚持“用时间堆出技术门槛”。从蓝屏困局到定义行业标准,从福清走出的文科生,以“混合计算”改写了中国云桌面的竞争格局。无论是医疗终端的“救命”保障,还是国家博物馆的文化数字化赋能,和信创天用技术证明了云桌面的无限可能。正如他所说:“创业不是用来消费的,而是用十年磨一剑的耐心,等待厚积薄发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