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迹,往往是一座城市的时光烙印,历史深处的精神遗响,万千游子的一味乡愁。在西昌,怀古寻幽之处比比皆是,遑论雄伟壮阔的古城,即便郊野一隅的寻常巷陌,屯村堡子,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个性和历史故事。
位于川兴镇的高山堡古村落便是如此,而闻名于此的百年大院——陈家大院,更是安宁河谷屯堡文化带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四合院,清代中晚期川西南木结构古建民居的典型代表,其忠孝传家人文兴义的佳话至今仍在这方土地上回响。
高山堡古村,在明王朝初年“大辟疆宇”“以武力定天下”的统一全国军事行动中兴起,成形于军屯,在风尘滚滚的历史车轮下,已走过600多年的时光。
翻阅史籍,便能看见,当时的大明边屯,是个移民的世界,无论再偏远的村寨,你一定可以找到来自五个以上省份的人家,各种姓氏共居一地,形成了极富军事色彩的名词:卫、所、屯、堡等。而这个高山堡之名,就具有典型的军屯特征。
“苏巫陈,尹周罗,傅伍郑”,高山堡九姓人,多为平定建昌卫指挥使月鲁帖木儿叛乱后,奉旨屯留此地的军户。在明初军屯移民以来的600多年间,九姓人结成亲如兄弟的异姓宗盟聚族而居,共同营构了一方和谐共荣的人文空间,堪称奇迹。
作为屯堡村落,高山堡整个堡子本身就是一个防御性质极强的城堡。俯瞰村落,其四周筑有高墙,通过三条巷口的三个“栅子门”(即寨门,当地老百姓称寨门为“栅子门”,分东栅子门、西栅子门、下栅子门)与外界相通。每条巷口皆建有“栅子门”,易于关锁防守。
而高山堡的建筑也极具特色,原有建筑多为明清风格的木架构土坯房小青瓦房屋,房屋结体为密密麻麻的四合院落,原有32个天井,坐落在堡子中央葫芦形台地上。
从高处望去,堡子里小青瓦的房顶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堡内巷陌相通,曲径通幽;走进高山堡古村落,犹如走进一幅“世外桃源”的古画。
随着岁月变迁,历史中的高山堡古村已褪去曾经的繁华和热闹。而屹立在时光中的百年古树却仍见证着这一方人文故土……修缮后的古迹在历史中“复活”,从故事中走来,充满岁月斑驳痕迹的古风遗韵在这里被定格,安静而不动声色,成为后代人了解历史的最好佐证,陈家大院便是如此。
作为高山堡屯堡文化的代表,陈家大院“孝友”“仁悌”“兼善”“兼爱”的人文内核依然在这里传承,让人感受到大明边屯文化浓厚的底蕴。
据了解,陈家大院主体结构在清乾隆晚期建成,内檐装修完成于清嘉庆早期,前后历时约十年,是一处有230余年历史的川西南古建民居,在2000年被正式列为西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明初军屯移民,陈氏始祖陈文作为凉国公蓝玉部下的军士,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追随主将凉国公蓝玉来到建昌(今西昌)平定元朝降将月鲁帖木儿的叛乱。平叛战争胜利后,陈文以军户身份留驻建昌卫就地屯垦,晚年定居高山堡。
300多年后,到了清雍正乾隆年间,陈文后代陈学诗,生了两个非常成器的儿子。长子陈其纲学武,是成功的木材商人,次子陈其纪成为“恩进士”。虽然房屋为各自所建,但他却与弟弟平分,这就是“剖金分屋”的故事。故而,陈家大院便形成了“一门两院”的格局。
陈家大院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并列联排的东、西大院组成。各个院落分工明确,均有侧门相连,有主人居住的,有佣人长工居住的,有骡马饲养区,还有书房和练武场等。
耕读传家,忠孝仁悌,观看陈家大院展陈的历史佳话,每一段故事似乎都与这些传统美德息息相关。忠,指的是东大院的武功将军陈时亨战死沙场,为国尽忠。孝,则是指陈家大院建造者陈其纲“侍父至孝”的故事。陈其纲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多年,使其得享高寿,赢得生前身后的美名。而“兄友弟恭”的“仁悌”之义,从“剖金分屋”的故事便能窥见。此外,陈家大院还有“斗豹救邻”等美谈佳话。
一处古建,就是一段历史的珍贵遗存;一座老宅,就是一个城市建筑文化的“活化石”。当古建和老宅成为文物,它就是这座城市能看见、可触摸的历史文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2022年,西昌启动了高山堡乡村振兴文旅项目,通过保护性修缮和恢复,“复活”了以陈家大院为中心的高山堡古村落,也让这一段历史回响和人文故土,走上了“活化传承”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