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根植基层,熟悉社情民意,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在福清,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背后,离不开奔走在基层一线、分布城乡的专职人民调解员,“调”出群众幸福感,“解”出百姓满意度。
在福清宏路派出所,这里有个“网红调解室”——“马车调解室”。事实上,这并不是真正的马车,而是与所里一名退休老民警黄森明有关。
在群众的眼里,老黄“身老心不老”,就像一辆“停不下的马车”。他老骥伏枥,常年带领民警驻扎调解一线,以“一张微笑脸、一把衡量尺、一颗耐烦心”实力“圈粉”无数辖区群众。
邻里因村建问题争执不下、拳脚相争,老黄听诉求、讲道理、找共识,促使双方各退一步、握手言和;老人诉称子女不尽赡养义务,老黄认真倾听、严肃教育、温情调解,最终唤回亲情使得老有所养。
多年来,“马车调解室”向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目标一直“马不停蹄”,它就是一块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金字招牌”。
“老牛亦解韶关贵,不带扬鞭自奋蹄”——这就是永不停歇的“马车精神”,更是宏路派出所一代又一代民警努力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而在福清市江阴镇,这里则有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金牌调解室——庄春松调解工作室。在江阴镇,“有事找老庄”是当地群众口口相传的一句话。
“老庄”是江阴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庄春松,也是群众眼中的金牌调解员。虽年过六旬,但他仍精神矍铄,坚守在调解一线。庄春松说,调解工作其实没有“秘诀”,在他看来,只有“三勤”:手勤、脚勤、嘴巴勤。“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多走动几次,多做思想工作,多站在当事双方的角度上去分析利弊,人家多少也会被感动。”他认为,一些纠纷案件,如果做到早发现、早化解,就能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
在群众心里,老庄是个“法律通”,也是大家伙的“知心人”,“有事找老庄”一句最朴实不过的言语,饱含了群众对他最诚挚的信任和依赖。
从泛黄的报纸,到整齐的案卷,再到醒目的荣誉证书……这些都叙说着庄春松的敬业与成就,自2011年成为专职调解员以来,他始终奔走在矛盾纠纷第一线,细小琐碎的家长里短、重大繁杂如集体访隐患,调解矛盾纠纷上千件,而“庄春松调解工作室”也获评福建省“金牌调解工作室”,庄春松则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在“庄春松调解工作室”品牌带动下,江阴镇不断整合资源、拓宽途径,组建了江阴侨联调解室、“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工作室、乡贤调解工作室等,全方位化解矛盾纠纷。
在福清龙山街道,这里的“老木调解工作室”同样也是群众身边的“老娘舅”。去年,其被福清市委政法委、福清市司法局命名为“福清市金牌调解工作室”。
“老木调解室”是以吴木仁(人称“老木”)个人命名的调解室。自2016年开展调解工作至今,老木调解室年均化解矛盾纠纷50余件。老木调解室在多年从事矛盾纠纷化解的实践中,一直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努力实现“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隐患消除在萌芽”的目标,维护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一个个调解室不仅是一个调解矛盾纠纷场所,更是调解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如今,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从针锋相对到互相理解,在福清城乡,经常上演着这样的“反转剧”。“大伙儿心气顺了,幸福感也就更强了。”这是众多当事方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