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4至1621年,叶向高第一次告老归乡。7年时间里,闽都山河留下了他的不少足迹。如今的福庐山、瑞岩山、黄檗山、仙井岩、青芝山、晦翁岩、乌石山等地均保留有他的摩崖石刻。福清的石竹山作为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曾多次邀请朋友前往,留下众多的诗词及题刻。
春暮同陈泰始柱史、洪汝含中舍登石竹岩,时二君祈灵无梦,且欲促归。
半岭仙宫一径微,紫云长日护岩扉。
凌空翠壁形如削,桂树苍藤势欲飞。
夜静尘缘难入梦,春深游客易思归。
相逢好共寻丹诀,回首人间万事非。
这首诗说的是春夏之交,叶向高与陈泰始、洪汝含两人一同前往石竹山祈梦的故事。诗词首先描述的是仙君楼的整体景观——半岭仙宫,半山腰,一径微,一条路上去;紫云长日护岩扉,石头上盖的房子,云雾缭绕,仙气飘飘。可以想象当年这里就已经是香火旺盛了。石竹山道院始建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初名灵宝观,后改为石竹寺,兼容释儒文化,由仙君楼、观音殿、文昌阁等组成。不过这两位一同前往的客人没有做到梦,于是急着要回去。诗词中间也做了说明——夜静尘缘难入梦,春深游客易思归。
诗中的两位人物可有着故事。这位陈泰始叫陈一元,泰始是他的字,又字四游,侯官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01年)进士,历任嘉定、南海、四会知县,升御史、江西巡按,因病辞职。天启初年,又任应天府丞,因与叶向高姻亲,余文缙劾向高,遭牵连,落职。崇祯初复官。到了温体仁柄国,讨厌他依附东林党,不召,卒于家。从最新发现的《文震孟书叶向高墓志铭》中发现,这位陈一元是叶向高儿子叶成学的亲家。铭中原文:益荪,中书舍人,聘应天府丞陈一元女,娶同知郑耀女。古时在族谱或者墓志铭中叙述夫妻关系时,“聘”和“娶”适用于不同的对象。“聘”适用于女方还未过门的情形,“娶”(或“配”)适用于女方已过门的情形。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当时尚未迎娶女子;或者说当时女子已去世,夫家不及迎娶。
说起来陈一元与闽剧还颇有渊源,跟据曾意丹先生发表的文章了解,在陈一元活动的万历朝,也正是中国戏剧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那时的南京昆曲是风糜一代的时尚。陈一元在南京认识了同在这里为官的曹学佺。他们认识了一批爱好戏剧的士大夫词客,其中就有浙江鄞县人屠隆(此君在福清海口弥勒岩留有两处摩崖题刻,另文叙述)。陈一元作为曹学佺的朋友,除了衣锦坊有宅院,还在东街的陈衙里(旧省立图书馆所在地)有住宅。另外他在乌山麓也有一座园林池馆叫“嗽石山房”,就是原饼干厂所在地。在曾意丹先生主持“林文忠公祠”的第一次修缮时,就曾将遗留在饼干厂的原“嗽石山房”的一些假山石移至林则徐祠堂侧的花厅中。因此他判断那块刻有“嗽石枕流”字体的假山石应是陈一元的手迹。
与陈一元一同前来另一位叫洪汝含,汝含也是他的字,他的原名叫洪士英。安徽新都人,是一位久居福州的诗人。洪家在乌石山建有半岭园,常有志同道合的诗友在此聚会。洪士英与叶向高、曹学佺、陈一元关系甚好。
叶向高在福庐山创设山房,曾先后邀请曹学佺、陈一元、洪士英前来游玩。洪士英多次游历福庐山,有记载的有四次,其中有一次受叶之邀,会同陈一元寓石隐山房旬余。叶向高《苍霞余草》中收录《 <寄情篇>序》。在该序言中,有对洪士英诗作的评价:“汝含诗能创能摹,然居三山日久,故于三山为近。其遨游两都,涉吴越齐鲁燕赵之郊,奉使塞下,触景述怀,莫不形于吟咏,业已梓行。今又有《寄情篇》则皆三山所作。凡登临感遇酬答赠送,一一能写其胸中所欲言。读之情绪宛然,可歌可诵。”好友曹学佺著作中,也有不少有关洪士英的记述,感兴趣的可以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