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江阴镇有句俗语 “起厝,讨媳妇” 说的是江阴人一生 最重要的两件事 “厝”对于江阴人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成家立业之根。在过去,江阴人大多选择越洋经商,背井离乡,但不论漂泊多远,都要回乡盖一座红砖厝,故而侨厝成了江阴镇一副副生动的面孔。 坐落于江阴镇何厝村,红砖建筑、圆形拱门、花式栏杆,尤其醒目。这座华侨古厝,于1969年由新加坡华侨林瑞梅先生所建。
林瑞梅,1931年出生于何厝村,幼时因家境贫寒,萌生了“下南洋”的念头。1946年,他毅然踏上远离故土的征途,来到新加坡。有所成后,从1954年开始,林瑞梅便带头捐资,资助家乡办学。在往后的岁月里,他更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建设。1992年,林瑞梅捐资3万元人民币助建了何厝小学新教学楼,受到了家乡百姓的广泛称颂。 踱步来到侨厝前,可以望见,这座侨厝与传统反宇飞檐不同的是,更像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在福清本土特色建筑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南洋风貌。
侨厝共三层,外观上看富有层次感,呈中心完全对称格局,正门则处于中轴线上。有趣的是,正门为典型的月洞门,寓意团圆美满。
穿过正门,来到侨厝的前厅,抬头可见有个四方形的天井,四根罗马柱支撑着,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屋内的采光与通风。下雨时雨水沿屋顶栏杆流进天井,形成一屏雨帘,有聚水又聚财之意。
在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中,圆形象征圆融智慧,包容和谐;方形代表真诚执着,法理合一。侨厝特殊的外圆门、内方井的结构则是时刻提醒着后人,要取得成功并经久不衰,需要智慧真诚和通情达理。 穿过前厅,进入侨厝内部,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彩绘的楼梯,螺旋向上,是民国时期流行的“空中阁楼”样式。环顾四周,可以发现墙上雕梁画栋,木雕、砖雕等随处可见,造型各异。如今,这些雕刻早已饱经风霜,难窥原貌,但细看之下,精湛工艺仍令人叹服。 侨厝内每层楼有五个房间,却各有不同的记忆存在其中。走进一楼的房间,地上铺着富有年代感的六角形地砖,房梁上还挂着篓子。 在二楼的房间
入目可见的是富有年代感的挂画 早期新加坡制的背包 储藏货物的瓦罐 …… 这些透着时光记忆的老物件 好像在诉说屋主 那些年漂洋过海的故事 缓步来到二楼阳台,发现墙面是由很多小贝壳和细碎的蚵壳组合而成,大面积的灰白色壳与花白色花岗石、红色砖构成一幅幅色彩对比强烈、富有美感的图案,极具江阴沿海风情。
而阳台的栏杆也别有一番特色,用碧绿色的琉璃瓶做栏杆的中撑,更显美观大方。俗话说:“赚大钱,起大厝”,旧时福清人心中都有座南洋楼,那是富贵的象征,而南洋楼不可缺少的就是这琉璃栏杆。 走出侨厝 触摸着一块块红砖的岁月更迭 这早已不是一个建筑 而是一段历史 它是海外华侨落叶归根的归宿 也是他们拼搏一生的希望 承载着他们满满的乡愁
来源 福清侨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