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2

【黄檗文化】八闽处处有“黄檗”

小帮 发表于 2024-9-3 09: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2553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一)


黄檗,原为一种落叶乔木,它耐瘠耐旱,喜阳喜寒,大江南北都留下它的足迹。黄檗树皮色黄味苦,古人用它制作黄色染料,更多是药用,能杀菌消炎。

090255ng9mw900l4t09x9g.jpeg

福建福清的黄檗山最为著名。山在今渔溪镇西北,是一座佛教名山,山中的黄檗万福禅寺乃佛教临济宗祖庭,高僧希运、隐元的道场。

福清黄檗山得名,是因为山上曾有许多黄檗树,黄檗味苦。据《黄檗山寺志》记载,唐代的开山正干禅师是六祖慧能大师的弟子,慧能曾告诉他未来的去处“遇苦即止”。正干回到福清,经过黄檗山时,想起大师的话,于是就选择在这里开山。不过学界认为,慧能大师与正干禅师生卒年月有较大差距,寺志记载或者有误。

090255edgg76dzg7t1876i.jpeg

明代弘治年间刊行,莆籍著名方志学家黄仲昭(1435-1508)编纂的《八闽通志》,其卷七十五“寺观”部有载,“黄檗寺在(福清)县西南清远里,唐贞元五年(789)建。初名‘般若堂’,大辟堂宇于其东。唐德宗赐‘建福禅寺’额。明初重建。北宋丞相丁公言来黄檗,曾写下‘莫言尘世人来少,几许游方僧到稀’的诗句”。来到福清黄檗寺的宋代重臣,官职最高的,当属北宋初期的宰相丁谓(966-1037)。黄仲昭关于丁谓的行踪与诗作,来源于南宋祝穆编撰的地理类著作《方舆胜览》卷十。

晚明礼部尚书吴钟峦《游黄檗山记》中,描绘了这一东南名刹的胜景,“黄檗山寺,福唐丛林之最著者也……寺在翠微,松竹森蔚,望之已居然胜境矣”。

清乾隆版《福清县志》“地舆志”亦载,“黄檗山,在清远里,以山多产黄檗,故名。林峦重复,为邑之胜。……上有瀑布泉,下有龙潭泉,垂数十丈,其势甚健。淙崖为石穴,下浚无底。潭口径八九尺,旧传中有龙,祷雨辄应。上绝险处复有一潭,人迹罕至。龙尝自下潭移上潭,所历有爪迹。又有佛座峰、香炉峰、吉祥峰、宝峰、钵㿻峰、五云峰、罗汉峰、紫薇峰、屏嶂峰、天柱峰、狮子峰、报雨峰。宋陈确诗:峭拔藏苍龙,烟云昼长锁。天际雨将来,山灵已先报。山有黄檗寺,其西有嵩头陀岩,至今犹有乳香出石罅间。

090255qmjzubbiq6flx3x3.png
(二)

据明弘治《八闽通志》,除了福清之外,在古田、安溪、邵武等地都有黄檗山。

《八闽通志》有载,“古田黄檗山,在崇礼里。上有宝峰。峰之下有小湖,东有桃溪。”古田是福州十邑之一。《福州府志》亦载,“黄檗山,在古田县。山多桃,坞曰桃坞,湖曰桃湖,溪曰桃溪,洲曰桃洲。旧传,有人由白沙溪溯流,至溪上,境界豁然,有如洞天。于时春风微和,夭桃夹岸,繁英媚川,故谓之桃源。溪西有湖,曰小湖。黄檗山下,有寺曰宝峰寺。西南有台,曰罗溪,并黄檗山而为五。宋县令许当诗:‘溪流一何清,想象武陵水。所爱春风时,灼灼花数里’”。

090255nbiuagitg09l1lph.jpeg

古田的黄檗山在旧城之西,山中旧时多桃树,山下清溪曰小桃溪,溪边有小洲曰桃洲,洲边有湖曰桃湖。此地有如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胜景,是文人雅士游览的好去处。

安溪黄檗山,位于今城厢镇西南,海拔935米,古称黄檗山,今名五峰山,又名南山、午山。堪舆家目为廉贞山。

清朝康熙年间,泉州府安溪县人氏,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1642-1718),曾至安溪黄檗山万福寺邀请其住持锐锋法师,住锡其故乡寺院安溪湖头的泰山寺。锐锋法师住持泰山岩后,缁素环绕,弟子数百,其后代弟子多受戒于黄檗寺。乾隆年间,泰山岩分炉至台湾台北等地。

邵武黄檗山则仅留其名,《八闽通志》书中并未作详细介绍。

(三)
《八闽通志》未有记载,但与黄檗有渊源的,还有福建的浦城、建瓯。

福建浦城也有一座黄檗山,又称福清山,它与黄檗僧人有过渊源。当年,外出行脚的黄檗僧人大多经浦城、崇安出福建,入江西、浙江。其中黄檗高僧费隐通容,在送其师密云圆悟禅师返回浙江金粟后,曾栖止浦城马峰,由此有了黄檗山和福清山的名称。

090256sa45dkf8k5044fah.jpeg

浦城黄檗山,也叫黄柏山,位于今浦城县仙阳镇柏山村境内,海拔约700米。蜿蜒40多公里的古石道穿村而过,山光水色,令人神往。

因此有人说,浦城的黄檗山,就是江淹笔下的黄檗山。

黄檗山闻名天下已久,南朝梁江淹作了《游黄檗山》一诗,是他在政治上失意,被贬担任建安郡吴兴县令时所作。

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

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

金峰各亏日,铜山共临天。

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

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

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

诗中通过对黄檗山秀丽景观的实景描写,隐约透露出作者彼时出世的情怀。江淹终究并未真正出世,然而黄檗美名则借江淹之笔流传开来。

江淹当过建安郡吴兴县令,吴兴就在今天福建浦城一带。

有学者称,江淹曾游历福清的黄檗山。对此,更多的人认为是讹传,因为南北朝时福清尚未设县,黄檗山也未开发,且浦城至福清数百里之遥。对这个历史疑案,可以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讨论。

《宋书·谢方明传》记述了谢方明在东晋末孙恩、卢循起义中,从浙东取道“黄蘖峤”,经今江西一带,逃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可见“黄蘖(檗)峤”在今闽浙赣三省交界处,这地方离江淹被贬的浦城不远。另外,江淹《游黄檗山》诗中有“闽云连越边”,实际点出了此座黄檗山的位置在福建与浙江交界之地。

090256xooawfaq4aq04qrb.jpeg

尽管江淹的《游黄檗山》这首诗被历代多种版本的《黄檗山寺志》收入到“居士诗”当中,但其笔下的黄檗山,当是浦城的黄檗山。

与黄檗僧人有关系的,还有福建建宁府建安县(今福建建瓯)。明代晚期,祖籍福建福清的黄檗费隐通容禅师,曾在建宁府主持过建安莲峰院,故此有人便把莲峰称为黄檗山。


(四)

当然,我们还知道,除了在福建有多座黄檗山之外,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境内,也有黄檗山。

南宋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写有《游黄檗寺》,诗中写道:“天下两黄檗,此中山是真。碑看前代刻,僧值故乡人。”诗中的“两黄檗”,一处指福建福清的黄檗山,另一处指的是江西宜丰的黄檗山。

090256e24g7mzmxm2d1422.jpeg

江西宜丰的黄檗山,是因为断际禅师而得名。断际禅师就是黄檗希运禅师(?-850),福建福清人,姓氏不详。慈怡主编的《佛光大辞典》介绍,希运“幼出家于洪州黄檗山,聪慧利达,学通内外,人称黄檗希运”。宋代《高僧传》卷二十载,“时河东节度使裴休镇宛陵,建寺,迎请说法。以师酷爱旧山,故凡所住山,皆以黄檗称之”。由此得知,位于江西宜丰的黄檗山,是由于黄檗希运禅师怀念故乡福清之山,而得以命名的。

日本京都宇治市的太和山,也打上了黄檗的印记,也被称为黄檗。

原来明末清初,一代僧杰隐元隆琦禅师从福清黄檗山出发,东渡日本弘法,在京都宇治开创新寺。与当年的希运禅师一样,为了纪念自己的出身之处,隐元将新寺命名为黄檗山万福寺,是为“新黄檗”。而福建福清的黄檗山祖庭,则被称为“古黄檗”。在《黄檗开山普照国师年谱》中,则有“东西两黄檗”的提法。

一座福清的山峰,本来除了盛产黄檗之外,也并非有太多殊胜风光,却由于有一座名闻遐迩的禅寺,名传五洲四海,成为众人向往的胜地。



首发:知福清

作者:严家梅,福清市首批社科专家,部分文献来源:《天下两黄檗和东西两黄檗》(李湖江)。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5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250200|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5-5-14 15:04 , Processed in 0.069799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