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一)
闽中历史名胜福庐山位于福清龙田镇西,古时名叫郭庐,后为明朝大学士、内阁首辅叶向高更名“福庐”。该山旧属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福唐里,加上山名“福庐”,故有“五福”之美称。五福俱全,世所罕见,更有钜丽甲于八闽的108景夺人心魄。 早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前后,福庐山就有福清龙田人何东山、何东岩兄弟,张志缁、张志维兄弟,进士何玉成、施鹏及太学生何肇学等开山辟景。 万历四十二年(1614),叶向高致仕离京,返乡后“耽志奇胜”,极力倡建福庐山景区。叶向高在其《福庐灵岩记》一文中,记述了自己居家七年间(1614-1621),“朝夕奔驰,忘其劳倦”,亲力亲为,“募金鸠工,剔其芜秽,搜其幽隐,亭之、梁之、门之、径之、垣之、树之,又择其最胜处而寺之,其稍可步武处则庐之。盖历七载,而山之奇丽毕出,四方之人,闻风而来者肩摩接踵”。 天启元年(1621)冬,叶向高应诏二度入阁。尽管离乡北上,其梦寐无日不在兹山。而福庐山辟景修建工作也未停歇。龙田何、张、施三姓的乡贤名士仍继其志,不敢懈怠,悉心修饬,终使山中诸景愈加改观。 叶向高十分钟情福庐山美景,曾写诗赞曰:“惊看怪石空中起,信是神山海上浮。”他在山中筑有“石隐山房”,又自号“福庐山人”,足见其沉爱之至。 (二) 叶向高一生交友颇广,其中有一位太学生洪士英。
洪士英(1560-1630),字汝含,安徽新都人,是个久居福州的诗人。洪家在福州郡治乌石山建有半岭园,常有志同道合的诗友在此聚会。 洪士英与叶向高、曹学佺、陈一元友善。叶向高在福庐山创设山房,曾先后邀请曹学佺、陈一元、洪士英前来游玩。洪士英更是多次游历福庐山,其中有一次受叶之邀,会同陈一元寓石隐山房旬余。 (三) 洪士英曾作《福庐游谈》,文中写道:福庐山“离邑三十余里。平原突起,积石而成,延亘十余里许,前后相抱,若眠弓状。外环大海,鲸波浴日,风涛涌山中。耸天门,岩洞、峰峡、涧泉,幽邃危险,奇怪奥妙,天工鬼斧不可名状。至于宫殿、亭榭、山房、别墅,悉极壮丽。一日可游,一月可游,一岁可游,终老可游……”。又称赞说,“福庐不高不险,不远不深,岩洞泉石诸胜,俱备天然真景”。 洪士英虽在之前曾三次游览福庐,甚至一次住了十多天,然而总觉游兴未酣。他追忆:“余三游福庐,亦草草放过,故于乙丑(1625)之秋,石竹乞灵,便道福庐,山下敕奚奴,裹粮宿山中凡六日”。
第四次游历福庐山,不知何故,洪士英事先未曾告知叶向高。他自带侍童和干粮,玩得十分尽兴。他说自己住在山里,“无岩不登,无洞不入,无石不憩,无泉不酌”,甚至有的地方还去了两、三次。有趣的是,在六天时间里,还遇上两天下雨。然而他的感受与众不同,不因雨天而坏了游山赏景的雅兴,却觉得“景多奇故雨亦奇”。他流连异香洞中,命侍童觅海鲜、沽村酒,一边品尝美食美酒,一边让侍童展开歌喉吟唱吴歌。其时歌声震林谷、敌雨势,颇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风范。 最让洪士英意想不到的是,在福庐山芝英亭,他竟然邂逅了安徽歙县人程华。在迢迢他乡巧遇安徽同乡,让洪士英心情大好。程君相貌闲雅、风姿绰约,不仅仪表不凡,而且谈吐豪爽,尤其对家乡黄山、白岳的名胜十分熟悉。在淅淅沥沥雨声中,程君也以吴歌清音作陪,此时此际,不禁让洪士英欢欣鼓舞,浩叹“真不知天之高,地之下”。
在《福庐游谈》文末,洪士英写道“时师相在牛田已侦知之,余恐见招,以口腹相累,且游兴已尽(婉拒)。东白出山,霞天铺锦,海日散金。余掣被跨颖段,一步一回顾,若与山灵不能刈别者”。 由《福庐游谈》一文,可以瞥见洪士英放浪形骸、不拘小节的性格。此次在福庐山揽胜,虽无朋友伴游,却玩得心满意足。直到数日后离开,洪士曲尚对福庐美景恋恋不舍。 (四) 洪士英现存作品有《登石塔》《仁王寺》《福庐山辟时叶师相邀同陈泰始侍御寓石隐山房旬余而返》《再游福庐山》《三游福庐山》《福庐歌》等,且刻有《晴窗集》传世。
叶向高《苍霞余草》中收录《 <寄情篇>序》。在该序言中,有对洪士英诗作的评价:“汝含诗能创能摹,然居三山日久,故于三山为近。其遨游两都,涉吴越齐鲁燕赵之郊,奉使塞下,触景述怀,莫不形于吟咏,业已梓行。今又有《寄情篇》则皆三山所作。凡登临感遇酬答赠送,一一能写其胸中所欲言。读之情绪宛然,可歌可诵。” 好友曹学佺著作中,更有不少有关洪士英的记述,已知的有《春别篇》(1604)、《浮山堂》(1613)、《听泉阁》(1618)、《夜光堂》(1621)、《更生篇》(1627)、《赐环篇》(1630)、《西峰集》(1631)、《浮山堂文集》(洪汝含鼓山游记序)、《六四诗集》(1637)。陈一元的《漱石山房集》《过洪汝含半岭园诗》《洪汝含北游纪序》也有涉及洪士英的记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