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福清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海域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约40%;域内长达408千米的海岸线,占到福建省海岸线总长度的11%。
沿着这条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从与长乐交界的元洪码头,一直走到福清新厝与莆田涵江交界的萩芦溪入海口,你会惊奇地发现,最强烈刺激你眼球的,是或长或短、或高或低的一条条海堤。海堤之外,大海广袤,浪涛汹涌,鸥鸟翔集。海堤之内,或阡陌相连,大棚连绵,稻禾青青,瓜果飘香;或池沼棋布,塘淖星罗,水波潋滟,鱼跃虾蹦;或厂房排排,机声轰鸣,生气勃勃,车水马龙,构成一曲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福清的交响诗。
(二)
在许多地方,构筑堤防主要是为了抵御水患。堤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防卫作用。
在福清,这些长短不等、修筑年代不一的海堤,就像一条条巨龙横卧在大海之滨,它们拒万顷汹涛于大堤之外,护千亩良田于大堤之内。吟唱着一部部福清人民向大海要地的围垦史诗。

历史上的福清,“地广土瘠”“山多田少”,由于缺乏衣食之本,历代先民苦于衣食。为了改变缺田少粮的生存境况,玉融儿女向海而生、“靠海吃海”,不停地与距离家园最近的大海争地盘、虎口夺食粮。他们世世代代、年年月月,用单薄而又坚强的臂膊,不安天命、战天斗地,移来山包、筑起海堤,用自己的双手向大海要田地,向大海要家园。
于是,从晚唐五代到上世纪70年代,在福清大地上,他们留下那些或长或短,或高或低的海堤,把堤内大片土地育成良田,产出米粮,养活自己。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化浪潮到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这些与海争来的平洋,又成为发展工业的最佳园区,成为多种经营的产业基地。
对亲手筑起的万里海堤,福清人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一条条蜿蜒矗立的海堤,把大海挡在堤外,形成今天连片千亩万亩的大湖洋、江镜洋、五龙洋、棉亭洋、上迳洋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平洋,将福清的土地面积扩大了数十万亩。福清人民时时关注它,天天巡视它,年年加固它。它成了一种永恒,延续了1000余年。
(三)

无独有偶,沿着福清海岸线行走,我们的视线总又离不开另外一道同样曲折蜿蜒的“堤”。它与海堤走向基本平行,只是通常都比围海之堤更加高大而且宽阔。它就是福清人民治海的另一道风景线,护卫家园的另一道绿色长城——沿海防护林带。
福清“涵山纳海”,200年前的西部山区还是苍翠成片,林木繁盛,不像百多年后林毁山秃,童山濯濯。而沿海一线,却由于台风凌虐、骤雨侵蚀,多呈巨石垒垒,林木稀少。这种气候和地理环境,又会加重水土流失,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沿海一线广大乡村依然笼罩在悲凉萧杀的氛围里。

福清东部濒临的海坛海峡,是世界上第三大风口海域之一,是著名的“风弄”。海坛海峡及其周边地区,一年之中有可能大半年风力超过6级。每逢夏秋之交台风多发季节,风力更猛,飞沙走石,封路埋房,成为福清、平潭沿海乡村旱灾之外的又一大灾害。加之民国以前的沿海堤防多为土筑,由于风猛浪激,经常塌方溃堤,造成海水倒灌。常言“火烧一半,水毁全完”,被海水淹泡的土地至少三年绝收,更是加重了沿海民众的苦难。那时的人们也曾尝试过种树防风抗浪,但由于政府腐败无能,民众势单力孤,往往事倍功半,种不活几株树,成不了防风林带,风沙、海潮依然肆意为虐。

上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就动员、鼓励、组织全县人民大规模植树造林,营造沿海防护林带,一株株、一行行、一片片适合盐碱沙地的树种——木麻黄,经反复尝试,终于成为主打力量。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到上世纪90年代,福清人民在408千米的海岸线上,筑起了另一道绿色长堤,牢牢地锁住了风魔,锁住了恶浪,保住了堤内数十万亩良田年年丰稔,岁岁安澜。

堤,福清的堤,一是水上长城,锁住狂浪,造就沃地;一是绿色长城,镇住风沙,保护良田。
堤,是福清人民向海而生、战天斗地的历史见证,是一卷福清人民艰苦创业、改天换地的立体大书。
作者:严家梅,福清市首批社科专家
来源:知福清
2024年07月13日 07:36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