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
在这特殊的年份,全国上下掀起了纪念陈嘉庚先生的热潮。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是全国唯一以“嘉庚”命名的大学。作为该学校的一名学生,笔者也深受感染,一段时间以来,走进场馆,观看展览,查找资料,探寻陈嘉庚先生的故事。尤其激动的是,从陈嘉庚先生的日记中,笔者惊奇发现先生居然也到访过福清。陈嘉庚先生笔下记载的福清见闻,让我们恍如跨越时空隧道,与先生一起重走家乡路。
(一)
1940年 3 月 6 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陈嘉庚先生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一行30多人,经缅甸仰光回国,历时300多天,行程10万里,先后访问了重庆、延安、洛阳、昆明、贵阳、福州等地。所到之处,慰劳团一行慰问抗战将士,激发军民斗志。

10 月 11日,陈嘉庚先生从福建省城福州,由水路转来福清。
关于这段经历,先生在日记中这样记载:“十月十一日早,余离福州坐小汽船,来长乐县界上陆,转来福清……起程后过长乐界入福清区”。
上个世纪20年代,日本东亚同文会在东京编纂发行的中国地方志《中国省别全志》福建卷第五编“交通运输与邮电”一章,记述了福清到福州、莆田等地的交通情况。据史料介绍,福清位于福州南部,中间隔着宽阔的闽江。当年闽江上没有桥梁,从福州到福清,先借助水路到长乐玉田,从玉田再走陆路。从福州到长乐的水路,每天早晨有一班小蒸汽船航班。小蒸汽船在闽江顺流而下到马尾,然后右行到长乐营前。在营前,沿着一条小溪逆流而上到达玉田。从玉田越过石湖岭,就到了福清地界作坊村。在作坊村远眺,依稀可见一座城墙,那就是福清县城。

为改善福厦公路交通条件,1970年初,经国务院批准,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闽江下游乌龙江古渡口上建造乌龙江大桥。大桥于当年4月20日动工,第二年9月26日就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结束了福厦公路自1933年通车,近50年间都是依靠轮渡接渡车辆的历史。
如今,福州横跨闽江的大桥已经超过20座,往返福州至福清、厦门的路途,早就没有了陈嘉庚先生当年那般舟车劳顿。如果嘉庚先生在世,再过闽江之时,也会“当惊世界殊”吧!
(二)

在撰写于1943年10月的日记中,陈嘉庚先生讲到了福清地标——瑞云塔。日记中记道,“越早散步市外,见一石塔高八九层,登其最高处,全城可尽览”。、
在福清母亲河龙江的北岸,有一座号称“南天玉柱”的瑞云塔。该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竣工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历时10年。由内阁首辅叶向高之子、府丞叶成学与时任福清知县凌汉翀募捐鸠工,名匠李邦达负责设计施工。传说卜基之日,五色云自太保山来覆其上,烂漫辉映,故塔成后名为“瑞云塔”。如今,瑞云塔成为外地游客来福清必游的名胜古迹。

(三)
陈嘉庚先生日记中,还专门提到“福清多新屋”。日记中载,“行一小时许,则见乡村华屋不少,为回国以来历十余省未曾见。屋瓦尚新,正面上段概镶红砖,下段则白石,逐座住宅多上红下白,雅观悦目。然多非大座巨室,大约每座一厅三四房,住一两家。闻建筑费数千元,因工料廉宜,沿途经过数点钟路程,而此美观住屋,常多见之。闻概系南洋侨界所建,而尤以荷印侨胞居多”。
陈嘉庚先生当年看到的“上镶红砖,下则白石”民居侨厝,如今在福清不少村庄依然可见。受闽东民居建筑风格的影响,这种“上红下白”红砖白石砌筑的民居,可谓那个时代的主流。但这类美观住屋的建造者,多为“番客”或其亲属。旧时福清人一生三大事:起大厝、娶老婆、造大墓。当年漂洋出海的福清人,在海外赚到钱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寄钱回家“起大厝”。

福清是全国著名侨乡,据最新统计,旅居海外的福清乡亲超过百万,融籍侨胞占到福州市华侨华人总数的约1/3、福建省的近1/10。从海外乡亲分布上看,位居前列的国家是印尼、日本、新加坡,其中超过一半的老华人华侨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这也可以从陈嘉庚先生日记“闻概系南洋侨界所建,而尤以荷印侨胞居多”中得到印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陆续侵占了东南亚大多数国家,而在此前,印度尼西亚长期沦为荷兰的殖民地,故有“荷印”之说。
(四)
日记中,还记载了一件关于陈嘉庚先生“帮助华侨回乡”的善举。
陈嘉庚先生在福清期间,“有数人来告,昨自上海开到轮船一只,载有回国华侨三百余人,政府阻止不许登岸,当驶回上海”。原来当年正值日寇侵华的黑暗时期,国民党当局数月前已通知各船局,福清等港口不许外来轮船倚泊起客卸货,“恐敌人来此攻击”。

考虑到“如不准其登岸,不但使热诚回国之侨胞失望,(驶回上海)尚恐有海面遇敌之危险,数百侨胞有性命关系”,陈嘉庚先生立即凭借自己的崇高威望,向驻守当地的某团长求情,准华侨们登岸。未果。“据言系福州军长命令,他无权许其登岸”。
陈嘉庚先生于是“乃托其电请福州陈军长此次格外作情,特许登陆。午后接电许可,于是全船三百余名咸即上岸,各回家乡去矣”。
幸亏有陈嘉庚先生出手相助,在战火纷飞的乱世中,300多名辗转回国的福清华侨躲过了一场危险,得以顺利回家。这件堪载福清华侨史志的大事,值得福清人永远铭记!
如今,作为一名嘉庚学子,笔者将奋发努力,继续挖掘并讲好“嘉庚故事”,传承“嘉庚精神”,为国家建设、福清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
图/文:郑训焓,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来源:知福清
2024年07月13日 07:36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