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着福清市上迳镇
一路向南
连片鱼塘映入眼帘
俯瞰白鸽山垦区
万亩鳗鱼塘旖旎如画
宛若一张巨大的调色盘
镶嵌于大地之上
蔚为壮观
这里便是著名的“鳗鱼之乡”
上迳镇南湾村

在上迳镇最南端,与渔溪镇接壤的院林溪畔,小小的南湾村承载着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书写着代代青年离家闯荡奋斗、归来建设家乡的故事……南湾村全村总人口约1700人左右,其中归侨侨眷约900多人,而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约2000多人,是福清市重点侨村和革命老区村。
山水环抱侨村处南湾侨史远流长

南湾多秀色,自古出风流。据明代《八闽通志》记载:”迳港市在灵德里,及海舟所聚处也”。灵德里即如今的上迳镇,这里的华侨出国历史较早,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时期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
清同治年间,上迳镇一村民因田地被淹毁,便乘船渡海到印尼茂物市谋生,继而乡人纷至沓来。1900年南湾村杨绍必先生飘洋南渡印尼,继有杨名树、杨钦寿、杨庆珠、杨宗宾、叶双喜等乡亲先后踏至。

(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
身在境外,南湾侨贤深知同乡抱团取暖的重要性。1997年,南湾村著名侨领杨伯淦先生发起筹建“香港福清同乡联谊会”,热情主动联络融籍香港同胞,共同搭建起乡人互帮互助、联系家乡的重要平台。多年来,无数旅港融籍乡亲以此为纽带,团结联络旅港福清同乡、支援家乡建设。
在漫长艰辛的创业岁月里,南湾村的侨胞们在世界各地开拓发展、事迹昭彰。多年来,他们热衷于公益事业,为祖国和侨居国作出积极贡献,备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赞誉,名扬异域、辉耀故乡。

重洋难断家乡路筑路架桥万里连
离乡,让南湾人更恋乡、爱乡。修桥筑路是南湾侨胞回报家乡的重要方式。对于万千侨胞来说,“要致富,先修路”。不管走得多远,家乡的交通建设始终是他们心中的牵挂。
“忠美路”“阳光路”“院林村道”“院林后厝路”......一条条由侨胞侨眷建成的路,既成为南湾村联通世界、走向繁荣的重要助力,也将侨胞们爱国爱乡的情怀铭刻在了侨乡大地。

南湾村公园

阳光路院

林溪大桥
“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除了铺路以外,2006年,侨胞叶晨锋先生,侨眷杨效其、杨宗铭,乡贤周伟彬、杨宗龙、杨效仙等人共同捐资98万元人民币,建成南湾村“院林溪大桥”,大桥的建成使南湾村南北两岸通连,交通便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以往南湾人涉水过河的安全隐患。
路通,则民心通、产业旺、乡村兴。南湾村的这一条条路,一座座桥,以及南湾村公园、北屿华侨礼堂、南湾小学“钦寿楼” “庆珠楼”等侨胞捐建的项目,它们的背后都有一段爱国侨胞回报桑梓的动人故事,成为海外乡亲对家乡一片赤子之心的永恒丰碑。
一段鳗鱼一段金“以侨带企”建家乡
走进南湾村,弯弯曲曲的紫云溪宛如一条巨型鳗鱼,穿村而过。宽阔的沥青路直通农家、崭新气派的楼房错落有致、红砖铺设的公园绿荫环绕,一幅整洁美观、欢乐祥和的新农村景象图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
作为著名的“鳗鱼之乡”,近年来,南湾村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立足“以侨带企”发展思路,发挥成熟的鳗鱼产业优势,通过侨企联动作用创办了多家鳗场,带动物流、包装等产业蓬勃发展,并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强侨胞联络,发挥侨企作用,促成侨眷在国内外创办多家企业,助力家乡经济发展。


在国内,为了进一步发展南湾村特色“鳗”经济,侨眷杨宗龙、杨宗铭兄弟先后创办了隆裕食品厂和福铭食品厂,推动鳗鱼产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烤鳗产品发展。这不仅吸引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带动本村村民共同致富,还拓展了鳗鱼市场空间;在国外,侨胞杨欢在日本开办日本福铭食品株式会社销售福铭烤鳗,是福清市唯一一家在日本开办的销售公司,经营得如火如荼。

伴着迳江潮起潮落
静静地看着村里
日新月异的变化
南湾村用鳗鲡
书写下了新一笔的“侨村故事”
夕阳西下、渔歌唱晚
信步村中
田野葱葱、碧波荡漾
南湾村公园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犹如一幅婉约的山水画卷
来源:福清侨联
2024年07月06日 12:53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