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他19岁初入校门 以知识改变命运 踏上了三尺讲台 他30岁远渡重洋 数十载光阴见证了他的故事 功成名就后 家乡的慈善事业常有他的身影 国务院侨办曾为他立碑铭记 他便是旅新侨领王命忠先生 王命忠出生于港头镇东光村一个贫苦家庭,父母亲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早年,王命忠的父亲远渡南洋谋生,王家一年到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为了帮忙维持家庭生计,童年时期的王命忠便学会上山放牛,捡树叶枯草,相较于同龄人,他更是早早便学会了下地种田耕犁、出海拾贝捕鱼。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王命忠从不羡慕他人的衣食无忧。唯独羡慕的是同龄的孩子有书读。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1951年,王命忠有生以来第一次踏进了学校大门,以19岁的年龄入学港头小学。 王命忠回忆说,那时的教室的设施极其的简陋与破旧,四条腿的板凳都只剩下三条腿,课桌是用木板钉的,手放在桌面上,不是让粗糙的木板划破袖子,就是划伤手掌。 但王命忠分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刻苦学习,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195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福清三中毕业。毕业后,一纸任命书让王命忠当上了南山小学的民办教师,站上了三尺讲台。 尽管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王命忠骨子里总有一股打拼的劲,为了更好地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1962年,刚满30岁的王命忠迈出了人生命运的关键一步:远渡重洋,到新加坡投奔父亲。
初到新加坡时,王命忠被安排在父亲的旅馆内打杂,扫地、打水......各种脏活累活都包揽了下来,但每月的工资仅70坡币,当时折合人民币约33元。为了不让在国内的妻儿断炊,王命忠苛刻自己,每天都勒紧腰带,半饥半饿地度日。回忆起初到新加坡的那段日子,王命忠说,海外生活让他切身体会了“国外非天堂,谋生不容易”的艰辛。 艰苦的海外生活没有压垮王命忠,他给自己下定了“欲得生富贵,须下死功夫”的毅力与决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将自己的房屋转租给他人,转手之间便赚了一小笔钱。
有了第一次实践后,1968年,王命忠筹措了9000元坡币,租下一套200平方米的房子,通过租赁,开始了他的人生第一次创业。赚得第一桶金后,王命忠不断扩租再转租,周而复始,积累了财富的同时,也积累了从商的经验。
当时的新加坡正值城市发展的起步阶段,广袤的市场蕴藏着众多商机,经过一番认真考察和周密的论证,王命忠瞄准了商机,把目光锁定在房地产业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份诚信,一份回报,王命忠最终在房地产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 “达则兼济天下” 是每一代走出家乡的侨胞 心照不宣的约定 上世纪90年代初 王命忠回到家乡 来到曾经就读过的小学 当他看到年久失修的校舍 和破旧不堪的课桌椅时 回想起自己在少儿时代 渴望读书的模样 王命忠决定 从捐资助学、振兴教育入手 为家乡的教育事业 做出力所能及的奉献 王命忠先生捐建的东光小学(左) 和锦江中学图书馆(右)
1992年,王命忠平生第一次为家乡捐资助学。他将回乡携带的13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献给了东光村小学建设教学楼。再后来,王命忠便在资助家乡教育事业上不断倾注自己一腔热血。
2006年起,王命忠先后为锦江中学捐资兴建图书馆、教学楼、教师公寓楼、科技楼等善款达400多万元。2011年,他又捐献300万元建造了东光村“乐龄文化活动中心”。据不完全统计,王命忠先生捐献给家乡的公益事业款超1500多万元。 为表彰王命忠先生的善举,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三级政府曾多次授予他捐资公益事业奖。2008年,为表彰王命忠对“侨爱工程”的特别贡献,国务院侨办还为王命忠先生立碑纪念。
“只要生命不休,为家乡多做一点善事就不会停止。”面对这些荣誉,从苦难中一路打拼出来的王命忠先生仍然保持着一颗感恩的心。他说,在他坎坷的一生中,受到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如今,他唯有尽自己的能力,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来回馈家乡。 如今
王命忠先生虽已过耄耋 但他为家乡乐善好施的步履 从未停息 他为故乡所做的贡献 被镌刻在石碑的同时 更镌刻进乡人的心里 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来源:福清侨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