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文化
平潭,古称“海山”,又名“海坛”。平潭与福清山海相连,自古隶属福清。平潭与黄檗有着很深的渊源。

(一)隐元与海坛岛
福清县太平乡海坛六灶昌蒲池(今属平潭敖东),是隐元大师先祖的祖居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朝廷实施海禁政策,颁布调移令,海坛林氏第十二世林关携四子弃产西行,浮海内迁,择居于万安乡灵得里东林、前赫(今福清市上迳镇东林村、前宅村)和新丰里塘东(今福清市龙江街道东南村)一带。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春,隐元禅师从福清黄檗山万福禅寺出发,途经福清龙高半岛,渡过海峡,到达海坛岛,游历各处景点,并应请在眠牛山镇海寺上堂说法。据《新纂校订隐元全集》记载,其间,隐元禅师察访位于平潭中南部的三十六脚湖时,撰写了《游海山三十六脚湖》《马峰院》《江郎石》三诗。
游海山三十六脚湖
富贵千山石,文章十里湖。
移筇扣水国,震动老龙都。
马峰院
直入马峰院,为寻天马驹。
六门俱撞破,处处得逢渠。
江郎石
奇哉三片石,亘古撑天地。
一喝白云开,巍然壮客志。
(二)隐元与眠牛山镇海寺

眠牛山镇海寺,俗称西院寺,位于平潭敖东镇安海村牛脊山。
该寺始建于元代,规模宏大,堂房齐全。前殿祀五龙顺化王,中殿供奉释迦牟尼,后殿为文昌祠,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院。清朝嘉庆九年(1804),后殿毁于火灾,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民国七年(1918)改为学校。上世纪80年代村民筹资重建,寺额为镇海寺。寺院后进山墙,竖立一块镌刻于清咸丰六年(1856)的高大双龙抱珠石碑,碑文首句云“平潭禅寺,镇海其最著也”。

崇祯十七年(1644)春,隐元应请来到镇海寺。常熙兴焰请隐元上堂说法,隐元指点法语,期许常熙兴焰“没鼻眠牛横海岛,不须绳索再勾牵”,“能道满天下,名垂百世”。
(三)常熙禅师与眠牛山镇海寺
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福清黄檗山万福禅寺僧人、师从隐元大师的常熙兴焰(1580-1660)来到平潭住持,重建镇海寺伽蓝。

常熙出身于福清县镇东卫许氏,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出家于福清镇山庵永庵和尚座下,从福州鼓山涌泉寺无异元来(1575-1630)受具足戒。于福清黄檗山万福禅寺居住静修。后来往海坛岛眠牛山,重建镇海寺。先后护持密云、费隐、隐元住持福清黄檗山万福禅寺,深孚众望。南明永历十四年(1660)九月,示寂于福清黄檗山万福禅寺。
今日本爱知县常滑市龙云寺黄檗堂文库存,由仙门净寿所著,日本元禄十二年(1699)刊刻的《檗宗谱略》卷,有《眠牛山镇海寺常熙焰禅师传》一文载,“(常熙兴焰)年将不惑,适无异和尚入闽,师特往受具,隐于海南眠牛山,未几,士庶归心者益众。至太师邓公、平夷侯周公辈,咸以师礼尊之,既而大建镇海寺”。

隐元禅师年谱亦载,南明永历五年(1651),常熙70寿辰时,隐元禅师为其作寿诗《寿海山常熙耆旧七旬》。念其腊高德厚,授任其都监寺之职。
南明永历八年(1654),隐元禅师东渡之时,常熙兴焰“率众哭留,声震泉石”。
南明永历十年(1656),已经东渡日本的隐元禅师从日本“寄回拂子,嘱以大法”,传法脉于常熙,常熙为嗣法弟子。
对此,隐元语录中所收书信《与常熙上座》记载,“福唐海坛西院常熙公,天童(密云)师翁应檗山时,曾亲觐。本师费(费隐)和尚继席,亦曾服勤。至于老僧(隐元)主持斯山,常(常熙)为都监寺。前后相续二十余载,始终无懈。......故特寄一枝拂子表信。凡有血气者,知吾言之不妄也”。
(四)周鹤芝与平潭
周鹤芝(生卒年不详),明清之交福清县海口镇仁寿里松潭村(今福清市龙江街道松潭村)人。字九玄,一号大昭。
周鹤芝曾是传奇式的海上草莽英雄,后来成为列入典籍的抗清名将。他曾从事海上贸易,拥有独立船队,以福清海口民城、镇东卫城、海坛岛为根据地展开活动。北京明王朝灭亡后,周鹤芝誓不降清,投入抗清运动,曾支持在浙江的监国鲁王政权,1647年2月被鲁王封为平虏伯。后来又支持郑成功抗清,拥护南明永历政权。周鹤芝信仰佛教,护持福清黄檗山万福禅寺,亲近隐元禅师、常熙禅师等,移民进驻海坛岛期间,兴建了镇海寺、福兴寺。
福兴寺位于今平潭潭城南炮台斗母宫址,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明朝晚期,平夷侯周鹤芝捐献重建。

日本贞享四年(1687)刊本,京都黄檗山万福禅寺文华殿留存的隐元法孙柏岩性节《听月集.行实》载,“至十九岁,避难海岛。……甲午正月失母,守丧三白。有镇主平夷侯周公建福兴寺,请受业师住持。余往辅之”。
南明永历八年(1654)二月,周鹤芝协同明朝遗民们安葬南明东阁大学士、绝食殉国的兵部尚书钱肃乐于福清黄檗山。隐元禅师赞其义举,在《祭希声钱相国文》中提到,“一死一生,交情乃见。余厕空门,愧有心无力,不能展肃。乃敝邑叶君子器,共九元周公,毅然输金,与独往独耀二徒,一为运棺,一为营葬,与夫人董氏合葬东阪,近于佛地,以遂先生在世茹素戒杀之志”。
福清民众传说周鹤芝晚年逝世于南日岛(今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周鹤芝爱护民众,海坛岛民众怀念他,至今把他当作神灵祭祀,尊称“大昭公”。周鹤芝应是本名,在明清时代文献中,又被称作“周雀芝”“周崔芝”等。为避康熙皇帝名字玄晔讳,清代时,其字九玄,又被称作九元。
作者:念家圣、郑松波,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厦门大学林观潮副教授为本文提供其研究成果,谨此致谢。
来源:知福清
2024-06-05 12:02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