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为撰写《福清西溪——林遹家族事略》一书,查找资料时发现一幅难得一见的林希《致刘君秘书》的行书信札(亦称“奉见风范帖”),原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份信札为研究林希归属地及其交游提供了可靠资料。

一
林希(1035—1101),字子中,号醒老。福清西门外西溪人。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宋绍圣元年(1094年)进宝文阁直学士,成都知府,中书舍人,修《神宗实录》兼侍读;升礼部、吏部尚书,翰林学士,擢同知枢密院(相当于副宰相)。后被章惇所逐,知宣州、湖州(今属浙江)、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又移杭州。宋元符二年(1099年)以端明殿学士知太原府,迁大名知府。朝廷以其先前制书之失,贬为扬州知府,又徙舒州知府。卒赠资政殿学士,谥文节。福州首位状元、门下侍郎许将为其撰写墓志铭。著有《两朝宝训》《林氏野史》《林子中奏议集》等。

身居高位的林希负责起草诏、制、诰、令、敕书等。平时写了不少信札、碑记,遗憾大多散佚,《致刘君秘书》是十分罕见的一件信札。《全宋文》收录该帖全文:“希再拜:前此四年,尝于武林奉见风范,然一往来之间,未及深接嘉谊,而心所倾响,固亦异于此矣。乖隔以来,不审侍下福履何似。希闲居吴门,相望才数舍,未缘前见,徒积瞻跂。辄奉手状通问,幸恕崖略,不宣。长乐林希再拜刘君秘书文几,二月十三日手状。”

文中,林希自称长乐人。《长乐进士》也把林希收录其中,称其家族是“东林人”。这是怎么回事?唐武德元年(618年),福清隶属泉州(即福州)长乐县。唐圣历二年(699年),析长乐县南八乡置万安县(福清县前称)。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福州为长乐郡,福清隶之。唐长兴四年(933年),福唐县(福清县前称)隶属长乐府。后晋开运二年(945年),长乐府改为东都,福清隶之。而东林林氏是有谱记载的定居长乐罗联的最早姓氏之一,林希的先祖就是其中一支,故他称自己是长乐人。又,东林西南与福清交界。后来,包括东林在内的永宾里的一部分划归福清,于是林希就有了双重归属地,难怪林希说自己是长乐人了。

二
《宋史》《宋代登科总录》《宋登科记考》《八闽通志》《福州府志》《福清县志》都把林希及其家族作为福清人。《中吴纪闻》亦载:“林氏本福清人,徙居吴门(即吴兴)。有讳概者,尝为省试第一,登载国史儒学传。其子曰希、旦、邵、颜,相继俱登科级……”

信札中,林希说“闲居吴门”。为何他住在吴门(江苏苏州)?何时成为苏州人?《云麓漫抄》载:“(林概)妻黄氏携孤扶护将归葬闽,道出姑苏(即苏州)。时蒋公侍郎尝知姑苏。二子:长子希,次子旦,方十二三,贽文上谒蒋,大奇之,留姑苏,给戴城桥官屋,后号儒学坊,为葬二亲于宝华山。蒋公遣其子与二林读书……希兄弟六人遂为姑苏人。不久,高诸弟侄亦随寓居苏州,是为苏州林氏。”

该文明确说林希的父母移居姑苏。父亲林概去世后,母亲黄氏将父亲葬于福建。而实际上,林概并未归闽,而是葬在苏州宝华山。林希六兄弟亦居住苏州。其宅第就位于今苏州带城桥儒学坊、乌鹊桥南。林希去世后,葬于江苏丹徒(今属江苏镇江市丹徒区)马迹山。

三林希这封信札写给刘文几。刘文几当时任秘书(管理宫廷秘藏之书、负责撰写诏令等)一职。此前4年,林希曾在武林晤过刘文几,见其“风范”凛然。遗憾的是,或许他忙于公务,虽与刘文几仅隔“数舍”,却“未缘前见”。有一次,他突然想拜见刘文几,于是“徒积胆跂”写了这封信札,遣人送往,急切与虔诚的心情可见一斑。林希后来有没有见到刘文几,不得而知,但这封信札却成了无比珍贵的墨宝。

来源: 林秋明 文化福清
2024-05-15 20:41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