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的抗清斗争,福建福州福清是很激烈的地方,隐元禅师当时的佛教活动,跟这些义士有着各种各样的关联。比如黄道周捐躯后写下多首诗哀悼。比如亲自购地营葬钱肃乐,让义士入土为安,还写下营葬偈。

本文要分享的是林化熙的故事。史书上记载,林化熙为人端正自持,不正衣冠不见客,独处时如对古人,而且是博洽多闻。林化熙是福州陷落不久,在福清被清兵屠城时抓获,押往福州被砍杀,是死得很为壮烈、很有影响的一位福清人。
顺治三年(1646年),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虏,随即被害。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巡按王化澄与吕大器推举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这就是朱明王朝的永历皇帝,也是南明最后一位君王。
隆武帝被害不几日,福州陷落。福州失陷后,其他城市还在不断抵抗清兵,而福清是抵抗最激烈、最突出的一个地方。为什么?因为福清靠海,这样一个地理位置,恰好处于从广东潮州,经福建厦门,到浙江舟山群岛的海岸线中间位置,很容易与海上的抗清力量相呼应。所以,福清首先成为清军的攻击目标。最为惨烈的是,满清的浙江、福建总督张存仁,以海滨不可测为借口,屠杀福清海口、镇东卫两城。
隐元禅师年谱记载,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镇东、海口二城陷,杀者数千人。师噩然伤心。六月,诣东岳建水陆普度者两月余。”
家乡福清两地被屠城的不幸遭遇,使得隐元禅师痛苦不已。作为一名僧入,按照佛教的仪式,他很坚定地为被清兵屠城的海口、镇东(即今城头镇)二城的数千亡灵,做了两个多月水陆道场,超度亡灵,追思无辜遭难的乡亲。
这个慈悲大善之举,完全是源于隐元禅师的信仰,也源于隐元禅师对抗清义士们的崇敬,对家乡百姓的同情。
水陆法会期间,隐元禅师作了多首诗偈,寄托哀思,表达内心的伤悲。在《龙江修水陆普度》一诗中写道:
余见三灾苦,辄兴悲悯心。
搅河为酥酪,变地作黄金。
普济饥虚者,共登解脱林。
一弹三昧曲,若个不知音。
到了晚上,隐元禅师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起身一口气写下《龙江修水陆普度夜怀》五首:
其一:
谁迷方寸混天经,百万华居一斩平。
故国英贤何处去,唯余孤月照空城。
其二:
睫得眼来春复秋,海门浪吼更添愁。
两城人物今何在,一片悲风起骷髅。
其三:
辟面一刀酬债毕,皮囊脱落寄谁家。
愧无道力资冥福,聊借金风剪业花。
其四:
头陀磊落出烟霞,各展神通岂有涯。
不涉人间幻梦事,单提佛子尽归家。
这段极其惨烈的历史中,有一个名人也被清兵杀害,这个人就是林化熙。在《隐元禅师全集》中,有一首《挽殉节皞如林先生》,诗里这位林皞如,就是林化熙。诗中写道:
看破阎浮梦幻身,纵饶百岁也成尘。
一刀两段酬恩毕,不负君亲不愧人。
林化熙是海口牛宅村人,因不愿涉足官场,就在龙江书院教授学生读书。因他学识渊博,而且文章诗词自成一家,所以生源充足,还都是慕名而来,一时学生有好几百人。
甲申之变大明亡国,南明隆武帝挑起大旗抗清,就下旨调林化熙出山。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已经是半隐居状态的林化熙想到这,就奉旨赶到福州,朝见隆武帝。俩人一番对话,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不久升为户部主事,协助户部尚书为抗清筹措粮草和财赋。
顺治三年(1646)五月,清兵攻陷福州,林化熙潜回福清,在龙江书院号召学生组织起来抗清。第二年三月,清兵攻破海口城,500名学生全部战死,林化熙被清兵抓获。清兵得到林化熙之后,要转送到福建总督张存仁处,张存仁想让林化熙投降。于是问林化熙:我听说在海上的周鹤芝,蛊惑他人留头发而不剃头,你也是受他的蛊惑吧。林化熙直立着,哈哈大笑说:人生发肤,不能自主,怎么会受他人所惑呢?如果说拒绝剃发是被人所惑,那么我林化熙今天如果剃发,不也是被人所蛊惑吗?说完,随口说了四句话:
宁为留发死,不愿剃发生。
愿做大明鬼,不做蛮清官。
张存仁不甘心,第二天又来劝降。林化熙很决绝地回答:
亡国之俘,义不图存。
死志已决,勿用多言。
张存仁见劝降无望,就要挥屠刀下黑手,决定杀掉林化熙。第二天,林化熙被押解到西郊斩首。当他被押途经布政司衙门的时候,突然坐在地上不走,对押解他的清兵说,这是先帝的行宫所在,“我大明臣子也,当死于是。”他要求清兵“戮lù之于市”。临刑前,林化熙口占绝命诗一首:
吾头戴吾发,吾发表吾心。
一死还天地,名义终古钦。
他大声喊在旁的人,快拿笔给我记下来,做书的人把林化熙诗里的钦佩的“钦”字,误书为“矜持”的“矜”,林化熙当场让改正过来,乃慷慨迎刃,从容就义。
被崇祯皇帝评价为“忠臣孤子”的黄宗羲,在他的《海外恸哭记》一书中,郑重记下了林化熙的存在:“林化熙,字皞如,福清人也。隆武元年授国子监博士。福京陷,避之海口镇。虏破海口,得化熙,执之至其酋张存仁所。”
撰文:福建省黄檗禅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白撞雨
高山
编辑:翁秋英
出品: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2024-04-26 16:58 福建
欢迎转载 转载请标明来源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