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防接种是防控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4年4月25日为我国第38个“全国预防接种日”,宣传主题为“共同行动 接种疫苗 为生命周期护航”。

疫苗在阻断传染病传播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屏障”作用,以下这些疫苗常见问题,你都了解了吗?
Part.01
儿童接种疫苗后,身体可以获得特异性的保护性抗体,能很好地抵御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入侵。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便捷的手段。儿童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后,除了保护自身外,还可以形成牢固的群体性免疫力,从而保护更多的儿童身体健康。
Part.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规定:疫苗分为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
免疫规划疫苗,是指居民应当按照政府规定接种的疫苗,现阶段0-6岁儿童需接种的免疫规划疫苗共有11种,可以预防12种传染病。适龄儿童依法享有免费接种这些疫苗的权利。
非免疫规划疫苗,是指由居民自愿自费接种的其他疫苗。常见的非免疫规划疫苗有:水痘疫苗,手足口病疫苗,轮状病毒疫苗,肺炎疫苗等。非免疫规划疫苗对保护受种者身体健康同样发挥重要作用,是免疫规划疫苗的有益补充。
Part.03
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由医院产科负责为其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其他的疫苗由儿童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的预防接种门诊负责接种。
Part.04
1.接种前需注意:
a.应向接种医生如实告知儿童的健康状况,以便工作人员判断是否可以接种;
b.了解接种疫苗的名称、有效期、作用、可能的异常反应等信息,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
c.为儿童穿宽松易解的衣服。
2.接种后需注意:
a.在接种场所留观30分钟,无异常情况后方可离开;如出现不良反应,要立即告知接种医生;
b.儿童接种疫苗后,应多休息并注意保暖;
c.接种疫苗3天内,少部分儿童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发热、接种部位的红肿(概率较低),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即可康复;若出现高热不退、全身皮疹或其他异常反应,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将情况告知接种单位。
Part.05
研究表明:增加各剂次疫苗的接种时间间隔不会减低疫苗的效果,减少时间间隔可干扰抗体反应和降低保护作用。因此,不得缩短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时间间隔,儿童因生病等原因推迟接种疫苗后无需重新开始接种或增加接种的剂次,待儿童具备接种条件后及时完成补种即可。
Part.06

来源:健康大福清
2024-04-24 18:26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