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三大儒”中的前两者却都与这位福清人——林古度有着很深的交往,这是怎么回事呢,先看下顾炎武给林古度写的这首诗:
赠林处士古度
明·顾炎武
老者人所敬,于今乃贱之。
临财但苟得,不复知廉维。
五官既不全,造请无虚时。
赵孟语谆谆,烦乱不可治。
期颐悲褚渊,耄齿嗟苏威。
以此住人间,动踂为世嗤。
嶷嶷林先生,自小工文辞。
彬彬万历中,名硕相因依。
高会白下亭,卜筑清溪湄。
同心游岱宗,谊友从湘累。
江山忽改色,草木皆枯萎。
受命松柏独,不改青青姿。
今年八十一,小字书新诗。
方正既无诎,聪明矧未衰。
吾闻王者兴,巡狩名山来。
百年且就见,况德为人师。
唯此耇成人,皇天所慭遗。
以洗多寿辱,以作邦家基。
而在1630年,青年黄宗羲游学南京,他向林古度学习诗歌写作。他在《思旧录》中回忆说:“林古度,字茂之,闽人,住南京,萧然陋巷,车马盈门。其先人曾被廷杖,余赠诗有:痛君旧恨犹然积,而我新冤那得平!茂之读之,流涕 。”
顾炎武和黄宗羲分别小林古度33岁、30岁,以上文字之中可以看出,他们均与林古度有着不菲的交情。顾炎武的诗先抑后扬,劈头说:“老者人所敬,于今乃贱之。”描写了林古度先后处境的变化,接着却大力表扬这位老诗人:“今年八十一,小字书新诗。方正既无诎,聪明矧未衰。”还称他德行高尚,堪为人师。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著名东林党人,被魏忠贤陷害,死在狱中。林古度的父亲林章(字初文)也是明末著名诗人和戏曲家,曾为戚继光的幕僚。因为上书要求停收矿税,遭宦官陷害,死于狱中,难怪他与林古度同病相怜。

图片来源网络
林古度,1580年出生,福清人,确切地说是东瀚镇大丘村人。早年随家人迁居南京,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漫长的一生经历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和清顺治、康熙两朝,活到了87岁。是明末清初人品、文品皆高的“遗民诗人”,同时又是一位版刻家。一生创作了近万首诗词,被当时文坛尊称为“东南硕魁”。他以布衣终老,一生漫长,20岁丧父,65岁明清鼎革,失去故国,87岁去世。
随着同代人先后去世,以林古度的辈分成为前朝硕果仅存的遗老。各地士大夫路过南京都会登门造访。他虽在明朝没有功名,也不曾领过大明的俸禄。但始终心怀故国,终身保存着儿时一枚万历年间的铜钱,系在手臂上50多年,被磨得光滑发亮。也因此顾炎武称赞林古度:江山忽改色,草木皆枯萎。受命松柏独,不改青青姿。著名的盐民诗人、布衣诗人吴嘉纪曾写《一钱行赠林茂之》,其中云:“满地干戈杜老贫,囊底徒存一钱在……谁家酒垆可赊饮,一钱先与人传看。酒人睇视皆垂泪,乃是先朝万历钱。”同年,安徽诗人汪楫见到林古度时,赠以诗,有“沽酒都非万历钱”之句。林古度大惊:“奇怪,你怎么知道我有一枚万历钱?”展开左臂给他看,钱币温润,含光慑人,于是再赋《一钱行赠林茂之》,其中说:“一片青铜何地置,廿载殷勤系左臂。陆离仿佛五铢光,笔划分明万历字。座客传看尽黯然,还将一缕为君穿。”另一位著名遗民诗人屈大均知道林古度那枚钱,他说:“侯官林茂之先生有一万历钱,系臂五十余载,泰州吴野人为赋《一钱行》以赠之。予亦有一钱,文曰‘永历通宝’,其铜红,其字小篆,钱式特大,怀之三十有一年矣。”一枚故国之钱带给他们的感触,非我们后人所知。
也许是刻在脑海深处的这种不服输和乐观主义的福清基因,即便晚年穷困潦倒,但他依开朗乐观。桐城人方拱乾《晤林茂之时年八十五矣》说:“群奉丈人行,相看若鼎彝。”人们尊敬他,就像尊敬鼎彝那样的老古董,古老而稀奇。另一位桐城人方文《林茂之前辈见过》幽默地写出了老人的贫困:
积雪初晴鸟晒毛,闲携幼女出林皋。
家人莫怪儿衣薄,八十五翁犹缊袍。
缊袍意思是以乱麻为絮的袍子。而林古度自己也写了这首叫做《金陵冬夜》的自嘲诗:
老来贫困实堪嗟,寒气偏归我一家。
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如孤鹤入芦花。
把一个穷老头钻入破棉絮,比喻为孤鹤入芦花,多么滑稽。一个不失尊严的黑色幽默。墙内开花墙外香,不管怎么说,故乡,总要记住这位“东南硕魁”。
撰文:福建省黄檗禅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白撞雨
高山
编辑:翁秋英
出品: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2024-04-20 11:56 福建
欢迎转载 转载请标明来源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