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改革以后,我市广大农民群众翻身作主为了摆脱贫困发展农业生产共同富裕,农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要求解决阻碍发展农业生产的生产条件,自然灾害以及劳力、生产资料不足等困难。
如何引导农民这种生产积极性,关键在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互助合作道路,要走群众路线“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即:试验、示范、推广。要使互助合作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关键在于正确贯彻执行党的三大原则,自愿,互利等价交换,民主管理。
我市农村互助合作道路的发展过程,是从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直至目前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践证明,每一层次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都有它的特点,优越性和不足之处,回顾它的历程对目前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借鉴之处。
1951年3月,音西镇音西村下盛自然村农民陈世典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组织了全县第一个17户互助组。同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下达以后,我市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互助合作高潮。为了加强对互助合作运动的领导中共福清县委成立了生产互助合作部,胡进虞任部长,池转凡任副部长,余群一和我等任干事。在县委领导下对全县互助组长、会计、技术员分期分批进行轮训,其主要内容是: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办好互助组三大原则,怎样当好互助组长等。县委生产互助合作基点村——音西村,于1952年底办了三十一个常年互助组,35个临时互助组,全乡有63%户农户参加。
互助组是建立在个体经济所有制基础上,它的共同特点是基本上坚持自愿、互利、民主管理的三大原则,规模一般在15户左右。常年互助组一般都由民主制定了生产计划、劳动、财务等规章制度,使农副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组员收入增加,同时积极参加省、地、县区爱国增产竞赛活动。
土改后,农村到处出现了互助组红旗迎风招展的集体劳动高潮。
组织起来的互助组初步显示了它的共同优越性,主要表现有:(1)增强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如音西村1952年下半年受到严重灾害,全乡90%间作晚稻受旱,溪前村互助组修水渠,同时140多人日夜轮流用14部水车,由14层引水灌溉溪前洋。(2)小规模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如联组兴修小型水利,改良土壤,改造低产田等。(3)较好地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当时全县互助组基本上推广早稻良稻南特号和合式秧田育壮秧,适当密植,稻子消毒,点灯诱蛾消灭病虫害等各项先进技术。(4)一些不懂农业技术基本上得到解决。音西村陈金土互助组组员邹国清只会挑担子不懂稻田,参加互助组后得到解决。(5)一些组员在生产资料及生活上的困难基本上得到解决。(6)天灾人祸及缺乏劳动的军、烈属等基本上得到解决。(7)爱国家爱集体观念进一步增强,参加互助组的组员一般都完成或超额完成征耕等任务。副业收入较多的互助组还积累了一部份公共积累。
但是互助组存在着不少矛盾,在县委领导下,1954年虽然在全普遍整顿互助组,但这些矛盾不能得到解决,其主要有:(一)农子季节存在着耕作、稻耘,收成先后矛盾,如春稻、黄豆、花生等各口都争着要轮种,怕遇雨或旱天种不下去。晚稻季节性强,农话说:"晚稻只差犁绳位”,谁都要轮季节,刈麦子怕春雨,水稻怕台风,谁都要轮收,上述矛盾无法解决,造成互助组跨台。(二)主要生产资源土地个人所有不能很好贯彻因地种植。(三)无法进行更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改变生产条件。(四)劳力调配使用谁都要技术好,强劳力。技术差、劳力弱,特别是妇女劳力无人要,等等。

来源:玉融逸闻 编辑:伍定瑞
公众号首发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