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素有“三福之地”的美誉,这里纳百祥、聚万福,“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极其丰富。为进一步挖掘福清“福”文化内涵,打响“福”文化品牌优势,提升福清文旅知名度,促成征集到的文旅资源生成落地,让福清文旅资源得到充分释放,中共福清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届“写福清、画福清、讲福清、游福清”暨福清市首届抖音文旅大赛有奖征集活动之“写福清”于7月份启动。活动启动后,得到广大读者、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响应。
“写福清”活动收到众多文学爱好者的投稿,经评审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现选登部分优秀作品,旨在展现福清三福之地“福”文化地域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利桥古街的“福”文化
文/福清融城中学7年1班 郑雯沁
这里,古今文化交相辉映;这里,中外文明碰撞交融;这里,经济繁荣,福气洋溢。
风景“福”
踏着利桥古街古老的青石板路,穿行在蜿蜒的巷弄中,听着喧嚣鼎沸的人声,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静谧古朴的宋井千年犹存,那清冽甘甜的井水曾造福过多少人;精美独特的明代瑞云塔是福清人心中永恒不变的灯塔,照亮无数人闯荡世界的前途和归路;清朝年间竣工的天主教堂与明朝的天后宫,更是完美代表着各种宗教信仰擦出的文化交流火花;30、40年代风靡一时的黄包车,60、70年代的二八大杠自行车,80、90年代的童年杂货店,再到如今各式各样的商铺。五彩缤纷,福气满满!

茶香“福”
漫步悠长街巷的人不由自主地被一块馆匾吸引住眼球——“岚湖山大众茶馆”。步入馆内,扑鼻的茶香让人不得不提起福清特色——煎茶文化。治病救人,吟诗作词,一切都要从煎茶说起。取火,候汤,灸茶,碾茶,煎茶,煎茶的仪式感让饮茶成为一种美的享受,独特的低温微发酵工艺,保留了茶叶天然内含物与原汁原味,使茶韵清爽幽香。当年的隐元禅师将福清的煎茶文化传播到日本,也许就是怀着有福同享的心境吧!
精神“福”
名人也好,平民也罢,福清人的精神在利桥古街得到见证。明朝大臣叶向高善于决断大事,任首辅期间,为明神宗出谋划策,调剂大臣之间的关系,更对维护太子正统,遏制魏忠贤的势力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利桥古街上的黄阁重纶坊就是为了纪念叶向高两度出任内阁首辅而建造的。值得一提的是,坊门的左右上方有四扇小的双面人物透雕,分别为“渔,樵,耕,读”。在当时,“渔,樵,耕”应属于底层阶级的劳动人民,而“读”的地位则高于寻常百姓,黄阁重纶坊上把这四者放在一起,说明在叶向高心中人人平等,也反映出叶向高作为福清人的宽广胸怀。同时,利桥作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吸引着无数世界各地的商人,其中自然也不乏自强不息的福清人,他们远渡重洋,谋生创业,奋勇拼搏,是福清精神的代言人。

利桥古街充分展现了福清“福”文化的无穷魅力。一个“福”字,涵盖了玉融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福之地的人民,正在大力弘扬新时代的福文化,大踏步迈向幸福的新生活。
(本文荣获“写福清”征文比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