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述怀
吴绪彬
时间如流,转瞬即逝。晨曦夕辉,寒来暑往,花开花谢,燕去归来,一晃就走过了八十五载春夏秋冬的人生旅程。岁月无情,居大不易。人生只知起点,不知终点。千帆进发,一叶孤舟,搏击风浪,逆袭前行,靠的是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回望过往,从天真嬉闹的孩童,意气风发的少年,追逐梦想的青年,奋发图强的中年,雄心不已的壮年,散发余晖的老年,到释然放怀,安享天年的耄耋之年。江山依旧,物是人非,匆匆过客,其若奈何!然而无需伤感。
八十五载的多味人生,遍历吉凶祸福,三灾八难,功过得失,情感纠葛,有风光无限的年月,也有失意落魄的时刻,有开怀欢笑,也有黯然神伤。悲欢离合,五味杂陈,胜利与眼泪兼有,这才是真实的人生。正如杭州灵隐寺中一对联所云:“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漫长的岁月,改变和重塑了我的人生。时间逐渐冲刷了曾经为生计奔忙,为成功拼搏的雄心壮志;带走了曾经对功名利禄、利害得失的思虑考量;淡忘了曾经的情感纠结,生离死别的触目伤怀。过往的一切,慢慢的烟消云散,让我复归于世事洞明,淡泊明志,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寸草春晖,比翼齐飞,舐犊情深,至交契友。但我依旧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只是放慢了脚步,该行则行,该止则止。
我这一生,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在彻底衣食无忧,财务自由的前提下能够服务祖国,奉献社会,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我拼搏过,挫折过,有成功,也有遗憾,所幸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爱过和被爱过,缘生缘灭,冷暖自知。值得欣慰的是,耄耋之年还能继续读书、写作、做我想做的事情,并有余力去关爱家人和朋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希望我的人生蜡烛能燃烧到最后,如愿体现我尚余的人生价值。
中青年活在当下,老年人往往活在过去。虽然我有别于他人,但也不能完全释怀。过往人生历程中,那一件件,一幕幕,如同幻灯片,在夜深人静之际,依旧会漂浮在我的脑海,不时出现在梦中。
我出生在福建福清的一个滨海村庄的农民家庭,虽然我父亲先后当过布店店员,碾米厂工人,但谋生的基本手段依然靠务农。母亲17岁结婚,19岁生我,视我为金珠宝贝,疼爱有加。临海的山村,带给我童年的无限乐趣。那渺茫无际的海洋,绿的像琉璃的海水,时而白浪滔天,时而风平浪静。大海给我无穷的想象,阵阵涛声伴我沉入梦乡。房前屋后,麻雀翻飞;冬去春来,燕子双归;自栽的蔬菜瓜果散发清香......所有这一切都让我童年生活,展现了自由天性和养成我随心而生的兴趣爱好。
待我在村里祠堂读了一段时间的私塾之后,父亲为给我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环境和学习条件,便将我寄养在镇上姑妈家,进美国教会创办的私立毓德小学,跳级插班上学。
毓德小学老师除传授知识,对我进行人生的启蒙教育外,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博爱”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我不时参加学校附近教堂的礼拜活动,“阿门”之声至今犹在耳边。
我在小学学习阶段,品学兼优,成为刚解放试验成立的少先队的两个负责人之一。

01
感悟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人如能从小学会自律、自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懂得珍惜时间,自觉刻苦学习,就用不着父母严加管教和督促。我自小在父母和姑妈的满满爱中长大,父亲肩负家庭生活重担,少言寡语,从不严词苛求我。母亲操劳一生,不怨不艾,只清晰记得妈妈对我说:“儿啊,书读不好,就得在家务农”,那怜爱和企盼的眼神至今仍清晰记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催生我奋发努力,以期走出山村。这种“野蛮”的成长环境,反倒为我提供了自由宽松的客观环境,有利于我的自我成长。不像今天父母和老师,特别是学生自己都在为“分数”而战。过分的内卷和超强的压力,往往导致部分学生最终厌学并扭曲自我性格。
1951年我考入福清融美初级中学(福清三中的前身),这也是一所美国教会创办的私立学校。到了初中,我开始住校。寄宿生活,一让我养成自己管好自己的习惯,提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有利于增进师生关系。那时的老师爱生如子,除倾尽全力讲好课之外,还从多方面关爱学生。师生关系亦师亦友,让我从中受教甚多。同学之间友爱相处,择善而从。我在两岁半时从住屋旁边的一层阁楼的木梯上摔下,留下阵发性头晕的后遗症(上高二奇迹般地痊愈),多亏同寝室王钦善同学悉心照料,至今感铭在心。
1954年,我考进福清一中,离家20多公里。山路崎岖不平,行走艰难,更何况有时是赤脚走路,砂石硌脚,加之背负两周用餐的粮食,负重前行,则更加艰辛。但正是由此磨炼了我坚韧不拔,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的性格。那时家境贫寒,几个弟弟不得不去一都镇山上砍柴,到父亲所在的碾米厂拉糠麸,用板车拉,自行车驮,上下坡极度困难。我曾在周末或假期帮助推车,自幼体验生活的百般艰难,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
福清一中是福清最好的学校,教学质量上乘,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老师知识渊博,教学认真,言传身教奠定了我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促进我健全人格的初步形成。由于我自初中开始酷爱中国古典小说,萌生了当作家的梦想。在高中阶段又遇到郑仲俊等恩师对我的语文教育尤为上心,促使我1957年毕业时选择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
如愿以偿进入北大,加深了我“通过读书吸取知识,成就自我,改变命运”的认知。5年面壁苦读,丰富了我的知识结构;名师云集,教会我独立学习和做学问的路径,培养了我“家国天下,人文关怀”的情怀。这不仅让我从此走上了新闻出版的职业生涯,而且养成我终身读书、写作的习惯,并最终形成了我的“三观”。
02
11年的学校寄宿生活,为我提供了独自面对学习、生活中一切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磨炼了我独自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难题的信心和勇气。这对我日后自强不息,不惧艰难挫折,以及社交才能和生活技能的培养,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不像今天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极度呵护,为孩子提前安排好一切,其结果只能让孩子习惯于养尊处优,缺少抗压和应变能力,稍遇不顺,轻则怨天尤人,重则焦虑忧郁,甚至选择轻生。
北大毕业后,我阴错阳差地被分配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工作。经考量再三,我当即决定放弃中国古典文学的钻研,转向新闻,力争当个称职的记者。因工作需要,从1963年开始,矢志自学日语,争取成为既能超常发稿,也能著书立说,还能从事翻译工作的多面手。幸遇改革开放让我有用武之地,从1980年开始,我在做好记者、编辑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写书、译书,终至成为学者型的记者。
03
人一辈子都面临关键时刻的放弃与选择,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舍得放弃、懂得选择,极为重要。舍得放弃等于摆脱困境,解脱自己,另觅通途;懂得选择,等于让自己有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从而走上更加适合自己的人生路径。试想如果我坚持继续钻研中国古典文学,一无充裕的时间,二无足够的资料,三难以掌握及时的学术信息。而我当机立断转向新闻,很快成为国际台称职的编辑、记者,期间还兼任《南方周末》等五个报刊的特约记者。事实证明只要舍得放弃休息和娱乐,能吃常人不能吃得苦,受常人不能受的罪,就一定能挑战自我的潜能极限,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就。那些年我不仅持之以恒苦学日语,还从1980年开始从事著译,每天常常要到下半夜一点左右才能上床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85年我已经出版了独自或与他人合作的7本著译。
1985年初,我奉调筹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这是我从未涉猎的领域,受命后第二年我就辞掉五个报刊的特约记者,停下手头正在写的书稿,一头扎进陌生的出版领域,日夜奋战,带领大家多出书,多出带(录音带),出好书,出好带。同时还举办过书画会、音乐会、中国第一届残疾人艺术展、中国职工书法大赛等大型活动,并与中央电视台及一些部委合作,承拍《百家企业话改革》等近百集纪录片。没几年出版社就办得风生水起,名声在外。
04
一个人要有勇气迎接新的挑战,对陌生领域或自己从未涉足的工作要满怀自信,并拼尽全力,争取把工作做到极限,去完成看似难以完成的工作任务。如当领导,则要熟悉自己所管辖的专业,成为行家。同时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团结并重用敬业有为的下属,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人的成功,大体取决于天赋、勤奋和机遇,而勤奋尤为重要。为办好国广社,谋求出版社更快发展、壮大,我呕心沥血、不辞辛劳,每天工作12小时,甚至有时达16小时。我的超常付出,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不仅办社所取得的显著业绩,得到部、台领导的高度肯定。而且获得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可。我个人也因学术成就和工作业绩显著,于1988年底被破格晋升为正高职称,并于1993年底被评为国家级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5年我社创办十周年,我们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十周年庆。程思远、李沛瑶等国家领导人和多位部长参会庆贺。此前我社出版的《十年创业路》纪念册,承蒙费孝通、雷洁琼、程思远、卢嘉锡4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沛瑶、马文瑞、汪峰三位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及孙家正、吴冷西、贺敬之等多位部长与季羡林等著名学者为我社十周年社庆题词祝贺。
2003年底,我在多干了5年半之后,才离开国广社。晚年,我除继续读书、写作,直抒胸臆,直道感知和一度在冠城大通、顺华公司任顾问外,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转向社团和公益慈善事业。1995年我牵头创办北京福清同乡联谊会,至今任会长28年。2006年参与筹建北京福州商会,并在世界福清同乡会任常务副主席。我利用社团平台,为家乡政府出谋划策,提供帮助;为在京乡亲和老家乡亲排忧解难;为遇到困难的学生和蒙难乡亲争取企业家给予资助。我关爱、引领家乡在京的年轻人,为他们释疑解惑,提供精神帮助,让他们树立自信,锐意进取,从而从普通到先进,从平凡逐步走向成功。
05
虽然当下金钱至上,物欲横流,许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人伦剧变。但我始终觉得一个人活在世上,不应该仅仅为个人和家庭而活,还应服务祖国、奉献社会、关爱朋友和弱势群体。大爱无边,真情无价。我关爱帮助别人,相信大多数人懂得感念,从而让我收获友情和快乐。我已是耄耋老人,但从未感到孤单寂寞,因为我有和睦美满的家庭,夫妻恩爱,相濡以沫,儿女成才,长存孝心。同时还有许多故交和忘年交,关心我、牵挂我、不时来看望我。人生至此,亦已足矣。
漫漫人生,滚滚红尘,人生不会是平湖岁月,诗意人生,苦乐相伴,苦难辉煌已是人生之大幸,我这辈子听到过日本兵投下炸弹的爆炸声,解放龙田镇子弹呼啸而过的枪声;历经国运改变,万象更新的新奇与忐忑;抗美援朝的同仇敌忾;物资匮乏,票证盛行的艰难;57年“反右”的疑虑;58年“大跃进”全民狂热的不解;3年饥荒的饥肠辘辘;“文革”10年浩劫的日惊夜怕;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繁荣,道德滑坡引发的隐忧。两个弟弟和两个好友早逝的触目神伤,父母离世的肝肠寸断;非典和新冠疫情带来的身心煎熬,以及几次大病的病痛折磨……旦夕祸福,谁能预料?但苦难是一笔财富,正是苦难造就我敢于直面人生、处变不惊,不畏艰难挫折,勇毅前行。我在人世间摸爬滚打,甘苦自知,饱经沧桑,倍尝甜酸苦辣。生命四季,杂色人生,生老病死,流水年华。88岁是“米寿”,过了“米寿”就是望九之年,我还能在世上多少年,谁知道?
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老年,85载的熟读深思,鉴古参今,自辨是非;85载的丰富阅历,既能直逼真相,也难免雾里看花。历经岁月洗礼,人事消磨,如今我已看惯了人世沧桑,物是人非;看清了社会风云变幻,成王败寇;看透了福祸相依,造化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如烟似雾;看懂了人性深处的一念善恶;看开了缘生缘灭,聚散无常;看破了生老病死,生死轮回。但我始终热爱祖国、热爱党,深爱家乡,对人类抱有希望,对未来满怀期待。善与爱,不懈与执着,贯穿我的一生。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人生的意义,探寻既过得有价值又能获得快乐的活法。此后的日子我只求岁月静好,健康为宝,随兴所至,且行且止。只盼心静天地宽,无忧岁月安,能以超然的心情“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度过“消磨岁月书万卷,笔底风云出胸间”的人生最后时光。但我也做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可能出现的种种不测的思想准备。
初心不变,此生可待,不负韶华,无愧于心,继续背负理想前行,以期最终实现生之泰然,死则安然,无悔人生,无悔青春的夙愿。

作者简介:吴绪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52级初中校友,现为北京福清三中校友会会长。

出品: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