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的习俗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
各地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那么咱们福清人过端午节,
都有哪些传统习俗呢?
五日节
福清的五日节就是端午节,也称瑞阳节,是在农历五月初。福清的五日节从初一到初五,日日有节事——有首民谣把端午节习俗内容概括为:
初一钉门葱,初二起炸猛,
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
初五晒午时,龙船赛起来。
初一钉门葱

初一钉门葱是在五月初一日从山上采来艾草、从水边拔来菖蒲,用红纸条扎在中段,钉在房门的门框上。艾草和菖蒲都是芳香植物,其气味可驱除害虫,净化空气,以其钉门有防疫保健作用。
初二起炸猛

起家粿是福清节日小食之一。用米、麦磨成粉浆,或掺上蒸熟的番薯、红糖,让其发酵,入蒸笼熟成形,酸甜适口。因为粿蒸熟后会膨胀起来,所以命名为“起家粿”,寓意发家致富。因为有这个美好的寓意,所以不单是端午节做起家粿,其他重大传统节日都做起家粿。
初三煎面饼

端午煎面饼同立夏一样。为什么端午节要煎面饼呢?一是这个时候小麦已经收成,提供了煎面饼的原料;二是福清方言的“面”与“绵”谐音,有“福寿绵长”的美好祝福在里面。面饼有多种款式,一种是把蛏、肉丝、豆芽、韭菜、笋干丝等馅料调进面粉里煎成饼;另一种像春卷,是把面张和馅料分别制作成熟食,以面张卷上馅料吃。
初四做节仔

五月初四这天晚上,各家都要煮几碗好吃的,一家人围坐乘凉品尝美味,曰“做节仔”。
初五晒午时
在福清,端阳节还是民间的卫生节。三四月黄梅雨天,屋里屋外阴湿霉变,菌虫滋生。端阳节期间,天气初晴,正是清污除尘,打扫环境的好时光。
这种清扫庭院的活动从初一开始,各家各户用红纸条卷两束蒲、艾钉在门楹上。有菖蒲叶似剑可斩妖邪,苦艾叶如旌旗招来福气之意(实际上蒲、艾都是具有杀菌作用的草药)。
初五是端午节卫生活动的高潮。这一天清早,各家各户从田野上采回黄花草、紫苏、马鞭草、黄豆杄,连同从门楹取下的菖蒲、苦艾一起洗净,然后用调好的雄黄酒,洗干净家具、被帐,放到屋外或阳台上去晒,一直晒到午时阳光直射为止,这叫晒午时。
晒过午时的雄黄酒用来喷洒房间阴湿角落;晒过午时的草药,用来煮午时蛋,烧午时汤。午时蛋壳黄味香,可久贮不坏。用午时汤洗澡可祛邪防病,晒过午时的被帐家具不剩虫豸。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百姓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划龙船、包粽子、挂香袋、喝雄黄酒是普遍习俗。
划龙舟
此俗南方盛行,现传为纪念屈原,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此系闽越族先民崇拜龙蛇善驾舟揖土风之孑遗。纪念屈原一说实系后天托寄怀古思贤之思,作为民俗不必苛究。
包粽子

粽子是一种以米为主料,佐以花生、火腿肉、香菇、红枣等配料,以竹叶为包裹,蒸煮而成的小食。端午食粽亦是南北皆有的食俗。旧时龙高一带缺水无法种稻,故少有包粽者,而今生活提高,不但五日节食粽,平日亦有粽子应市。
挂香袋

旧时,端午节小孩的手腕还要系上五色丝,因为五色线代表阳光,阳光照的地方自然一切妖魔鬼怪不敢靠近,借此避邪祛病。胸前要挂丝线扎成的香包和色线勾成的蛋袋。香袋有以五色丝线编扎而成的,也有用布帛绣缝的,内装樟脑丸。

有的地方除了香袋之外,还以菖蒲艾草汤煮蛋,并把煮过的蛋装在用丝线编扎的网袋里挂在小孩胸前,这些都有避邪祛病之意。
喝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矿物,也称鸡冠石,色赤红,中药多用以解毒杀虫。五日节间,大人们都要喝上一点浸有雄黄的番薯烧酒。小孩不能喝酒,就以雄黄涂抹鼻下人中处,或用沾有雄黄的肥肉贴在鼻间,以解毒祛邪。
五月五,过端午
登高望远
或临江观龙舟竞渡
或遍尝节日美食
时光静好,不负岁月绵长
行端,念正,
方为端午
让我们在这个传统节日里
追思过去,展望未来
祝您端午安康吉祥
岁岁年年
佳节团圆!
出品: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