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钟天地之灵气,蕴山水之毓秀。作为梦文化的发祥地,石竹山素有“中华梦乡·石竹仙山”之美誉,这里山川壮丽、湖泊秀美,梦文化源远流长。为积极助力市委打造福清最美“后花园”和全国知名旅游“新地标”,日前,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联合福清市作家协会在石竹山风景名胜区开展以“新春绿道采风行”为主题的采风创作活动,十多位福清本土作家深入石竹山、三福步道、东张古渡口等地,探寻仙山文化,发掘人文底蕴,刻画山水之美,记录心中感悟。
“壹福清”微信公众号开设【新春绿道采风行】专栏,陆续推出系列作品,带领大家共同感受石竹仙山的自然、人文魅力。
梦圆石竹山
周泽胜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此话最适合石竹山了。
石竹山主峰海拔534米,不算高。何氏九仙的神话传说、辅以鬼斧神工的奇石幽洞、雅士文人的摩崖题刻,“白日可做梦”的灵感顿悟、“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的神奇……滋养了石竹山浓郁的灵气仙氤。

石竹山道院始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年),初名“灵宝观”,宋乾道九年(1173年)重修时改名“石竹寺”,上世纪90年代更名为“石竹山道院”。道院供奉汉代何氏九仙君,祈梦灵验,善男信女皆慕名而来。祈梦求签、许愿还愿,香火不衰。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他游记中记载“闻横路驿西十里,有石竹山,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
关于何氏九仙君,相传汉武帝时期,元始天尊神游玉京山,见南蛮闽地,教化未开,有心度化。乃令座下金莲下凡幻化闽郡太守何侯九子,点化世人。传说当年九九重阳之日,时何夫人正于后堂小憩,恍惚入梦,但见九道金光直往她奔来,多年未曾得子的何夫人随即受孕,诞下九子,是为何氏九仙君。……九子在家33年,有天忽对太守夫妇辞别,一路向南来到兴化湖边(今莆田市仙游县九鲤湖),结庐而居,炼丹治药,教益百姓。又九年,九子齐聚兴化湖边,驭鲤而去。附近百姓目睹仙迹,遂将兴化湖更名为九鲤湖,而仙游县的名称,也因此而来。九仙至玉京山清微境后,得元始天尊敕示,下凡石竹山再行潜修,以梦点化世人,泽被黎民苍生……

在福清民间,迄今还广为流传明朝内阁首辅叶向高年轻时到石竹山祈梦求签的故事。话说叶向高与同窗共游石竹山,顺手给自己求了一签,“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的签文令年轻的叶向高极为不悦,同窗安慰并劝说请高人详解:“富贵无心想,‘想’字去掉‘心’,即‘相’也;功名两不成,‘戊戌’二字都不像‘成’,这预示公子将在‘戊戌’之年官至相位”。经一点拨,叶向高受到极大鼓舞,可细想觉得话不可信,于是决定祈梦以求印证。梦见自己折了一根竹子做拐杖,登山时滑倒撑进了肚子。至于解梦环节,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宰相肚里能撑船,而竹子正是那撑船的篙……
千余年来,雅士名人的祈梦故事以及百姓祈求消灾赐福的活动经久不衰。清代大学士李光地、帝师陈宝琛、近代海军将领萨镇冰等名士都与石竹山结缘,并留下佳话。陈宝琛衣锦还乡时特赴石竹山还愿,撰写的对联“虽痴人亦能说梦,惟志诚可与前知”,至今仍珍藏在石竹山道院。

如今,素有“中华梦乡”美誉的石竹山,早已蜚声海内外。2008年,石竹山道院牵头举办以“石竹仙山﹒共享和谐”为主题的第一届梦文化节,由此拉开了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序幕。梦文化节每两年举办一届,至2018年已成功举办了六届(2020年受疫情影响停办至今),2023年,石竹山道院发愿恢复承办第七届梦文化节。石竹山梦文化节,成为增进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届至第六届梦文化节均被国台办批复为“对台重点交流项目”。石竹山梦文化节已成为海峡两岸跨越时空的圆梦之旅,不仅增进了两岸民间情谊,对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回望石竹山,勤劳朴实的乡亲在此虔诚捻香,或感谢庇佑,或希冀来年。在这里,他们许下了美好生活的愿景;在这里,他们汲取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力量;在这里,他们历练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梦!给了他们搏拼奋斗的方向和动力,也更加坚定了他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决心。

“涓涓细流汇聚成海,点点星光辉映苍穹”。如今,中华民族的强国复兴梦,正稳健地将亿万人民的小梦想变为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石竹山的祈梦文化,就有了更深邃的现实意义。
石竹仙山,梦源之地;石竹仙山,梦缘之处;石竹仙山,梦圆之所!
欢迎您来石竹仙山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