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之忆
<p>眼看着工会发放的电影兑换券即将到期,为了不使它作废,便琢磨着该给谁,终于在微信或当面咨询对方可接受的情况下,把即将到期的几张票顺利地送出,受票者也反馈了已完成看电影的差事,我也表达了“这就好”的谢意,于是,便有写些看电影的回忆念想。</p><p> 曾几何时,看电影在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是一种享受。记得我小时,农村的文娱比较匮乏,那时的田地是集体的,村民们白天干活,晚上如果没什么事便会聚集在院子里拉家常。除了学龄青少年读书外,成人是不怎么看书,也没电视可看的,太概是70年代中期起,在我的家乡便有电影播放队,带着影片和播放机轮流到各大队去播映,某村要播放电影的消息不胫而走,真正是一传十十传百。于是各村的年轻人已邀约同伴,早早的吃了晚饭,结伴同行。临近播放场地时,有时会传来啦叭传来好听的歌曲,这歌曲仿佛在代表主办方热情欢迎四面八方的观众们。这播放电影的地方一般是经过认真选择的,场地尽够空旷,交通方便,如厕方便等。电影播放机放在场地中央,由几个箱子围绕着,由播放机射出两道光芒直照着前方的银屏。由于是在农村播放,一般不会太早,因此看电影前的众人便聊天,吃零食,抽烟等,本村的或附近村的人可能会搬凳子,距离远的一般不会带,站着看看即行。电影一般在人翘首企盼情况下播放,在播放着,播放员会操着自以为是纯正的普通话或本地话说几句今晚要播放的电影片名,有时还会有该村主要干部的通知,有时在播放电影前,还会来个纪录片,这个是电影前奏,会引来观众的嘘嘘声。等纪录片播完,电影便播放了。太概在我16~17岁前,不用说本自然村的各小村去看过,就连隔壁村的柯朱、桂山、桂林、大板、东埔余等也去看过,电影看完了,观众们便纷纷离开大场地,在片尾曲的优美歌声纷纷呼朋唤友回家睡觉去。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些影片如《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南征北战》等影片至今还无法忘怀。《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聪明机智多么令人敬佩,那首主题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那怕风雨遮,……炸碎万恶的旧世界,万里江山披锦绣”荡气回肠,很长一段时间是我克服困难的动力源。记得看完电影,与同伴头顶姣洁的月亮,顺着东圳渠道,听着潺潺流水声或田野里蛙声,有说有笑的走着,不一会儿,便回到了家,我的父母知道我是去看电影的,门是虚掩的,我便吃些剩饭,便知足地睡觉去了。至今想起,那时的看乡村电影是如此快乐与难忘!尤其是徒步返回的路上,那情景已是一去永不返了!那时的职业理想是要是当一个公社电影播映员该有多幸福啊!全公社的各个村都可以走遍,可以吃到每个村的好饭菜,更主要的是每天都有好电影看看。</p><p> 自离开家乡到县城荔城读高中起及之后到省城福州念大学,开始有了去电影院看的机会,虽然也常看露天电影,那时电影也是市民大众主要娱乐方式,在高中时,我有时也会跑到九五医院院内看电影去,我的同桌是九五部队医院的孩子,他会告诉我电影信息并捎带我进去,看的什么电影片名什么都记不得了,只记得看电影的观众几乎都穿着统一的绿军装,忒精神的,尤其是女兵,穿着整齐的绿军装,显得更漂亮可爱。一套哪怕是一件绿军衣是当时最时尚的衣裳。记得高中毕业20年或30年聚会时,曾跟曾经的同桌说起曾经多次跑去九五医院看电影,差点儿考不上大学,但这个经历对我是弥足珍贵的,也许我对军人的初步印象除了电影中军人之外,便是那些在露天和我一起看过电影的军人,哪怕他们是军医和护士。</p><p> 记得当时县城的电影院有南市场附近的人民电影院,北市场附近的观侨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挺多,票应该也就5角左右吧,当时流行的电影看过不少,大多已是忘记,一部《百万英镑》应该是我次年高考结束后看的,印象中是在人民电影院看的,影片内容讲述一个穷小子突然得到一张百万英镑后日子过得滋润。多年后才知道这个是根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本质。</p><p> 八十年代初我来到了福州,大学的学习生活相对比较轻松,除了体育运动之外,看电影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娱乐形式。当时除了班级或小组包场去电影院看电影之外,我们同学或老乡也会去省军区礼堂或烟台山的仓山影院看电影,印象中还去过贮木场和台江电影院看过电影,在这些卖票的电影院看电影,票价太概5角~1元左右,当时看过一些电影,至今仍有些印象,如风靡全球的《少林寺》《巴顿将军》等,尤其是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那首主题曲,郑绪岚演唱《牧羊曲》悦耳动听,余音绕梁!一部《女大学生宿舍》揭开了中国女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神秘的面纱。刘晓庆主演的《小花》《神秘的大佛》等,使刘晓庆成为那时许多男青年尤其是男大学生的偶像。在福建师大念书期间,我们特别怀念师大的宣传部会在每周六晚上在学校田径场上播放电影,这时,同学们一般会搬张学校分发的凳子,提前占好观影位置,电影播放器前,同学们三三两两聊聊天,趁夜色阑珊未来之时,也会瞧瞧看看来看电影的别学院别年级漂亮的女同学,她们为了这场电影,也精心地捣饰一阵,显得更加的自然与清纯唯美。当电影播放时,那些人物间的对话回荡在长安山的上空,看完电影后,同学们有说有笑地搬着自已的小方凳回到宿舍,期待着下周的电影来临。在福建师大放映的电影片名及情节大多数已是忘记,只有一部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印象特别深刻,剧中女主角的美丽及坎坷命运令人动容,我和好友甚至还企望着如果能娶上这么贤惠美丽的女人,哪怕她是个已婚的。可见那女主该有多美多好啊?</p><p> 福建师大为学生播放电影我不知道做了多少年,也不知道至何时终结,也许是无疾而终。长安山的露天电影是许多师大人的美好回忆。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现在的工作单位,看电影在相当一段时间还是一个重要的娱乐方式,除了去福清华侨电影院和人民电影院外,主要是在学校的露天场地看的,也许是作为福建师大的一分子,学校几乎跟福建师大一样,在80~90年代,几乎每周为师生播放露天电影,播放电影的老师比较神秘,往往会成为其他人打探的对象,今晚到底播放什么影片?播放的电影是否流行的?一般在周末播放,男女老少或搬凳子或坐或站着看,主要在篮球场,偶尔也会在田径场,绝大多数师生正面看,有些人从屏幕后看,电影中人物的对话及主题歌在寂静的五马山校区回荡着,师生们留恋着这种田园诗的校园生活,这个露天电影大概在21世纪初戛然而止,至少在我的印象中,2010年之后就没有播放了吧?五马山山谷便是寂静的。那天空中的月亮,那满天星斗,那精彩的人物对话,那优美的主题曲,从此已成绝唱。一部根据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的电影《奥赛罗》至今记忆犹新,那奥赛罗的勇猛与轻信,台丝狄蒙狄的纯洁与可爱,以及遭受小人陷害造成爱情悲剧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p><p> 自电视普及,电影便降其次,自从有了电脑之后,电视便降其次,而自从有了智能手机之后,电脑也降其次,这也许就是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电影从曾经的主要载道娱乐转变成为今天的消谴放松的新形态,我不知道这个是时代的发展态势使然还是我的审美出了问题。近些年盛传的《你好!李焕英》我觉得平淡无奇,甚至觉得连喜剧都谈不上。携票进剧院看《人潮汹涌》直看到片尾才显示片名,才知道是看这个电影,只认的刘德华演的,那年春晚出镜的万茜演女主,我一直怀疑我走错了电影院。可以说,近些年除了《长津湖》《芳华》外,能让我看懂的电影确实不多。</p><p> 曾经是让我恋恋不舍的观影为何变成今日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状态,也许是我的审美滞后了,但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化及主创演的电影家们可好好思考电影消费者的诉求吧?</p><p></p><p></p><p></p><p></p><p></p><p></p><p></p><p>2022年6月27日夜草拟于五马山。</p><p>庄文泉,男,福建莆田人,就读于莆田四中、福建师范大学。现为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文法学院教授,从事文学教学工作,发表学术著作及论文40多部篇,40多篇随笔散文等被各媒体发表转载</p><p><br/></p><p><br/></p><link rel="stylesheet" href="//www.fqlook.cn/source/plugin/wcn_editor/public/wcn_editor_fit.css?v134_a8e" id="wcn_editor_css"/> 慢慢的回忆现在看电影的人不多 点赞点赞 。。。。 这几部电影基本都看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