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环兴化湾区融合一体发展,全力打造万亿级福州大都...
<p>2021年6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同意《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明确福州、莆田、平潭全域和宁德、南平的部分区域纳入福州大都市圈规划范围。兴化湾位于福州、莆田链接地带,湾口即为平潭岛,总面积619平方千米,是福建省最大的海湾,深水港口、工业用地和海域面积媲美青岛胶州湾,是福建省发展湾区经济的最佳载体,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2020年环兴化湾区的莆田、福清、平潭三区市的gdp总量已达4千亿元,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建议对环兴化湾区(即福莆岚湾区)实行统一规划,推动融合一体发展,打造万亿级福州大都市圈“次核”,成为海西版的“粤港澳大湾区”,为福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强大支撑。</p><p><br/></p><p><strong>一、环兴化湾区已经成为福建新兴的经济增长极</strong></p><p>兴化湾北岸的江阴港城经济区,规划面积168.95平方公里,已基本形成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业、进口贸易与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当前正向国际深水大港、千亿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和百亿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目标快速迈进,2020年园区规上工业实现产值343亿。江阴港区是中国少有、福建最优的深水良港,是我省重点打造的两大集装箱枢纽港之一,2020年港区全年集装箱吞吐量达215万标箱。而在兴化湾南岸,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莆田高新技术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莆田市正式启动了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兴化湾南岸涵江港建设项目,其中围填海面积42.5平方公里,目前已围合16平方公里。近年华佳彩高新技术面板、百威英博食品园、普洛斯物流园、云度新能源汽车、HDT高效太阳能、福联砷化钾、合力泰显示模组等大一批项目落地投产,2020年莆田高新技术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50亿元,正朝着千亿园区稳步迈进。位于兴化湾湾口的平潭岛,2009年经国家批准成为对台综合实验区。试验区成立10多年来,平潭岛的内外交通主干路网骨架全面完成,投资240多亿的平潭公铁两用大桥即将正式通车,“四区、十一组团”的主岛经济架构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高达11.2%,2020年GDP已达301亿元,平潭正稳步向生态宜居的新兴海岛城市迈进。环兴化湾区已然成为福建省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片投资热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李翔/摄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x;"><br/></span></p><p><strong>二、环兴化湾区是福州大都市圈中的一个宜居宜业宜工宜商的开放性区域</strong></p><p><strong>1.地理条件优越</strong>。兴化湾位于台湾海峡西侧,是福建中部地区最近出海口,扼居厦漳泉莆四地通往省会福州和闽中沿海经向莆铁路、莆炎高速通往江西、湖南、重庆等内陆省市的咽喉地带,地理条件十分优越。</p><p><strong>2.交通设施完备</strong>。兴化湾周边的主要交通设施包括福厦铁路、向莆铁路,福平铁路、福厦铁路江阴疏港铁路支线、福厦高速公路,莆炎高速公路,渔平高速公路、长平高速公路、长福高速公路、平潭海峡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及江阴疏港高速公路,324国道、201省道、202省道,在建和拟建的重大交通设施有联十一线、兴化大道、江涵大桥、融港大道、福清水陆通用机场、莆田妈祖机场等。</p><p><strong>3.水源充足气候良好</strong>。兴化湾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季风明显,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2℃,年平均日照1943小时,年平均雨量1289毫米。兴化湾南岸位于三江汇海(莆田三大河流木兰溪、萩芦溪、延寿溪均从兴化湾入海)的平原之上,千万年来,向北深凹的兴化湾湾顶承接着来自莆阳大地年均29.57亿立方米的淡水,造就了面积广大的浅海滩涂。兴化湾成为宝贵的咸淡水交汇处,适合许多近海生物的繁衍生息,造就了丰富的海产品和海洋养殖。同时,大量的河水冲淡了苦涩的海水,再加上毗邻莆田北部山区,湾区四周有囊山、大帽山、五侯山、大蚶山等高大山脉的围护,造就了清新微风凉爽湿润的宜居气候。</p><p><strong>4.深水港口岸线资源丰富</strong>。兴化湾北岸江阴半岛和龙高半岛自然岸线总长约207公里,规划岸线长度9.6公里,泊位284个,其中30万吨级泊位25个,20万吨级泊位28个,吞吐能力170710万吨。兴化湾南岸港区陆域岸线东起埭头石城村,西至江口镇,深水岸线总长36公里,可规划建设120个1—20万吨深水泊位,预计年吞吐能力约4亿吨。</p><p><strong>5.滨海产业用地充足</strong>。兴化湾北岸江阴港城经济区规划面积168.95平方公里,一期实施开发67.5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51.65平方公里。而在兴化湾南岸,除了涵江港规划临港开发建设用地56.5平方公里外,还有澄峰围垦7.3平方公里,后海围垦20.2平方公里,美澜—东筶杯港区21.8平方公里等,此外还有其他湾周边腹地可供围海造地,造地总面积可达150多平方公里。环兴化湾区近400多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用地,将为湾区的各项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用地保证。</p><p><strong>6.电力保障长久宽绰</strong>。位于江阴港区的国电江阴火电厂总投资120亿元,年发电量120亿千瓦时。福清核电站位于兴化湾东侧,总投资1000多亿元,年发电量450亿千瓦时。未来,江阴火电厂和福清核电站年570亿千瓦时的供电量将为环兴化湾区各项产业发展提供持久有力的用电保障。</p><p><strong>7.工商业基础十分良好</strong>。环兴化湾区自古商贸繁荣、工业发达。涵江旧称“小上海”,位列福建四大名镇之首,自古商贾云集、商贸鼎盛,是闽中工商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江口、江阴、新厝、渔溪等地都是是我省著名的侨乡,海外华侨众多,人员对外交流、商贸经济往来十分活跃。</p><p><strong>8.能同时接受福莆岚台四地的经济辐射</strong>。兴化湾位于福州与莆田之间,江阴半岛自兴化湾北侧湾顶正中位置自北向南呈条状延伸入海。江阴半岛面积72平方公里,将兴化湾北部区域分成东西两半,形成东港与西港。以江阴港为中心直线测距,北距福州城区中心点75公里,南距台中100海里,东距平潭岛40公里,西距莆田市中心25公里。环兴化湾区具备同时接受福州、莆田、平潭、台湾四地经济辐射和人文交流的绝佳条件。</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李翔/摄影</span></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12px;"><br/></span></p><p><strong>三、环兴化湾区具备融合一体发展的优越条件</strong></p><p> <strong>(一) 环湾各地具有密切的“ 四缘”关系</strong>。地缘相近,千百年来,湾区百姓相互之间联姻、迁徙、商贸往来十分频繁,长期的交往融合导致湾区百姓相近的风俗习惯、价值认同和宗教信仰。福清的新厝镇与涵江的江口镇接壤,新厝镇现在大部分群众仍然使用兴化方言语系区。江阴镇部分村还保留使用兴化方言,此外,福清的渔溪、东张、一都,永泰的岭路、葛岭、嵩口、赤锡、梧桐等乡镇的很多群众仍然使用兴化方言。涵江是闽中物流商贸中心和全省最大的海产品交易市场之一,新厝、江阴的海产品也大多在涵江四十米路市场汇集批售。环兴化湾区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融、商缘相连的亲密关系,这为环兴化湾区统一规划发展奠定十分坚实的基础。</p><p> <strong>(二)湾区各地融合发展的互补性强。如,江阴港区水深港阔,不冻不淤,天然避风,是迄今为止“全国少有、福建最佳”的深水良港</strong>。但港区地处半岛,缺乏淡水、海风大、沙尘多,不适合人类居住,不适合食品、轻工、电子等产业发展。为解决缺水问题,江阴港区从东张水库甚至闽江长途调水补给。涵江的江口、三江口等地气候良好、水源充沛、物产丰富、交通便捷,十分适合人类居住、休闲,长期以来,电子、食品、商贸物流等产业十分发达。北高、埭头、南日等地山海兼优、海域宽阔、渔业资源丰富,是发展海洋牧场、海上休闲旅游的绝佳之地。位于涵江的萩芦溪,水量丰富,可开发利用的空间十分大,此外,木兰溪是莆田的母亲河,与萩芦溪一样都汇注兴化湾,可开发利用的潜力也十分大。因此,环兴化湾区特别是江阴港区发展用水问题,可通过福州、莆田两市的合作合力,就近开发利用木兰溪、萩芦溪的淡水资源得以解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佘琦辉/摄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x;"><br/></span></p><p> <strong>四、推动环兴化湾区融合一体发展,对于打造福州大都市圈“次核”,推进福州大都市圈建设具有重大意义。</strong></p><p> <strong> (一)有利于莆田尽快融入福州大都市圈</strong></p><p> 有利于莆田发展重心向东转移,向福州大都市圈的“核心”靠拢。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城市向海,建设滨海宜居产业新城是每一个靠海城市的梦想和发展方向。莆田有三湾,分别为湄洲湾、平海湾、兴化湾。湄洲湾分属莆田、泉州两市,湄洲湾南北两岸产业具有同质化特点,泉州是历史悠久、享有盛名的港口城市,因此,莆田依托湄洲湾做大港口物流不但空间有限,而且面临激烈的竞争。兴化湾是莆田兴化平原的孕育者,是莆田的发祥地,千百年来,兴化湾在莆田经济和城市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兴化湾宜居宜业宜工宜商的优势日益凸显,是发展滨海产业的绝佳之地。福州大都市圈的“核心”是福州的6个城区,莆田发展重心向兴化湾倾斜和转移,既有利于莆田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莆田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融入福州大都市圈。</p><p>莆田全域融入福州大都市圈需要一个强大的“次核”来过渡衔接。福州与莆田的交界处有两个县市,分别为永泰县、福清市。当前,福州、莆田两市的经济重心都在沿海,在兴化湾打造福州大都市圈“次核”既有必要也十分可行。一是从经济体量看,福清、莆田、平潭三地2020年GDP总和已达4000亿,约为福州市的40%,按照福清市2020年10.3%的GDP经济增长率,到2030年福清、莆田、平潭三地GDP总量将达万亿以上。因此三地携手打造福州大都市圈的“次核”是可行的。二是福清、莆田、平潭距离福州都相对较远,若福州大都市圈只有一个“主核”,没有“次核”,三地无疑会被福州大都市圈边缘化,这既不利于三地的发展,也将极大地削弱福州大都市圈的集聚效应和创新能力。三是环兴化湾南北两岸既具有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的共同性,又具有产业、水源、气候等方面的差异性,融合互补发展的客观条件十分成熟。</p><p> <strong>(二)有利于山海协作,推进闽东北区域协同发展</strong></p><p> 向莆铁路、莆炎高速的是闽东沿海通往闽北山区和江西、湖北等内陆省份最便捷的交通大动脉,沿线具有十分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兴化湾位处两条线路的始发区,依托兴化湾,闽东北四市一地之间可以广泛开展山海协作。一是有利于促进山海旅游协作。南平市拥有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尤其武夷山是着名的世界双遗景区。莆田是世界妈祖文化中心,且拥有“莆田二十四景”自然文化旅游资源,此外,福州、平潭、宁德均拥有十分丰富的海上旅游资源。闽东北四市一地之间山海旅游协作前景十分广阔,而兴化湾是闽东一地三市海上登陆进入闽北的最好卡口。二是有利于促进山海产业协作。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依托兴化湾广阔的滨海产业用地,促进闽北制造业向沿海转移。同时,依托闽北广阔的山地资源,促进沿海三市一地的农业特别是畜禽养殖、林业、种植业、食用菌、珍稀物种养植等产业闽北山区转移。三是有利于优化协同区的产业布局。南平作为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的后花园,有望成为福州、莆田、平潭等沿海地区养生养老休闲旅游产业转移地和合作投资目的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蔡昊/摄影</span></p><p><br/></p><p>作者:许国兴(系莆田市涵江区政协常委、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社科联主席)</p><p><br/></p><link rel="stylesheet" href="//www.fqlook.cn/source/plugin/wcn_editor/public/wcn_editor_fit.css?v134_za9" id="wcn_editor_css"/> 图片拍得好美 写的很全面{:5_270:} 莆田人比福清人还了解福清 那张妈祖像拍得太好了!!!很有感觉 {:5_270:}{:5_270:}{:5_270:}{:5_270:}{:5_270:}这块饼画得很大!意料之外。
写的不错,规划前景饱满!!
[强][强][强]纽约大湾区、旧金山大湾区、东京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经济带。环兴化湾区是福建最大的湾区,一个十年内可望GDP达万亿级的福州大都市圈“次核”。协调联动福清、平潭、莆田三地优势,合力推动环兴化湾区即“福莆岚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福建版的“粤港澳大湾区”![拳头][拳头][玫瑰][玫瑰] {:5_270:}{:5_270:}{:5_270:}{:5_270:}{:5_270:}{:5_270:}{:5_270:}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