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发出紧急通知!
当前,正值盛夏高温季节,临近学生暑期长假,加之汛期降雨强度加大,溺水事件进入高发期。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各地落实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2020年第3号预警,认真落实学生防溺水工作各项要求,确保广大学生生命安全。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学生安全事关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幸福与社会稳定。
各地各部门各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增强做好防范学生溺水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压紧压实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学校主体责任和家庭监护责任,把防范学生溺水事故作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落细落实落到位。
要加强领导,迅速行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坚决防范和遏制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
二要加强隐患排查,堵塞管理漏洞。
各地各部门各校要结合全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正在开展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针对本辖区内江河湖泊和各类易发生溺水事故的池塘、水库、河道、沟渠、矿坑等,实行拉网式、滚动式排查,认真查找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摸清学生活动集中区域的水情,特别是河网密集地区,要及时在危险水域设置安全警示标牌,设立安全隔离带、防护栏,及时发现险情,坚决消除隐患。
要加强日常巡查值守,特别是在节假日和双休日要增派人员,加强管控,密切关注,发现未成年人有私自靠近水边或戏水、游泳等不安全行为要立即劝阻,对采取措施后仍不听劝告的可请求当地公安机关协助。
三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各地各部门要定期组织辖区内学校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指导街道、社区、村居利用广播、板报、标语等形式,宣传预防学生溺水安全知识;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短信、微信、发放告知书等方式,教育引导家长增强安全风险意识,督促家长切实履行监护人责任,及时掌握学生去向,防止独自下水游泳、戏水。
教育部门要深入开展学生(幼儿)防溺水专题教育,持续深化防溺水安全警示教育“六个一”行动,通过看一次专题教育片、唱一首游泳安全歌、上一节安全教育课、挂一张安全教育图、写一篇安全日记、致学生家长一封信等,普及防溺水常识和溺水救护方法等知识。
严格落实教育部防溺水工作“六不准”要求,即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切实提高学生防溺水的警惕性和自觉性。
四要加强联防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各地要建立健全教育部门牵头,宣传、公安、自然资源、住建、交通运输、水利、卫健、文旅、广电、新闻出版、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红十字会等部门参加的预防学生溺水工作联防联控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定期组织督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学生防溺水工作的良好局面。
各地要督促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建立健全预防学生溺水工作责任制,准确掌握相关水域基本情况和管理单位、责任人,完善安全设施,加强现场管理。社区、村居要重点做好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督促监护人认真履行未成年人监护责任,确保不漏一人,严防失管失控发生溺水事件。
公安机关要及时发布预警提醒,积极配合实施学生溺水事故救援工作,强化警力调度,维护治安秩序。自然资源部门要设置矿区及涉水危险生产区域的安全生产警示标牌和防护设施。
住建部门要督促建筑施工企业落实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及时督促施工企业回填危险水池、水坑等。交通运输部门要指导各地加强码头、渡口等重点水域安全巡查管理。
水利部门要指导各地对水库等重点水域和溺水多发地设置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加强日常巡查。文旅部门要指导各地在景区涉水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配置救生设施设备。
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要加强学生游泳安全和防溺水安全公益宣传。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要组织各类志愿者结对社区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及监护存在困难的家庭,加强安全教育和关爱帮扶。
五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追究。
各地各部门各校要迅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和有关动态信息,研究制定防溺水工作针对性措施。加强对防溺水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对每一起学生(幼儿)溺水事故分析原因,倒查责任。对因工作责任不落实、管理措施不到位,重点水域漏管失控等导致发生学生(幼儿)溺水死亡事故的,以及存在迟报、漏报、瞒报等行为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怎么预防孩子溺水?孩子溺水了如何施救?昨日,海都君就此咨询了福建省星光救援队的叶鑫涛教官。
见同伴落水 孩子该如何应对
6月21日15时30分左右,重庆潼南区米心镇涪江河坝水域发现有人落水,当地政府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搜救。据了解,落水者均为居住在附近的米心镇小学学生,周末自发相约到河滩处玩耍,其中一名学生不慎落水,7名学生前去施救,却一并落水。截至6月22日7时10分,经全力搜救打捞,8名学生全部打捞出水,均已无生命体征。此事令人痛惜不已,也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实施救援时务必要以保障自身安全为前提,切勿盲目救援!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没有经过系统的救援训练的情况下,都不要轻易尝试去救溺水者,‘会游泳’和‘会救人’是两个概念!”搜救经验丰富的叶鑫涛说,未成年人见到同伴落水常有“不下水救人就是不够朋友”“没把同伴救上岸会被家长责骂”的心理压力,学校和家长在日常教导中要帮孩子改变观念,虽然未成年人不适合直接涉水救人,但还是有很多高效有用的措施可以帮助落水同伴。
▲第一步:高声呼救
若未成年人见到同伴落水,应立即报警并大声呼救,若有多个同伴在一起,可派人去寻求帮助。若身边没有其他人,一定要紧盯着落水者,不要随便转移视线,呼救的同时用手指着落水者所在的位置。
寻找身边的漂浮物抛向溺水者,如救生圈、木板等。如果身边没有此类漂浮物,也可以找一些空矿泉水瓶,塞在空书包里,或者用衣物包裹,扎成一个临时的“救生浮漂”抛给溺水者。
寻找竹竿、树枝等长棍状物体递给落水者,或者把衣服打成绳结抛给落水者,溺水者抓住后,施救者要趴在地上,降低重心后再努力将人往岸上拉,以免被拉入水中。手拉手的救人方式是错误的!
“控水”土办法 其实很要命
事实上,溺水事故一直是危害中小学生安全的“头号杀手”。数据显示,溺水是我国儿童的第一位致死原因。我国每年有5.7万余人溺水死亡,其中0至14岁的就占56.58%,远高于交通事故和失足跌落的意外伤害,而每年的7、8月份是儿童溺水高发期。
叶教官指出,最好的救援就是预防,暑假将至,家长应教育孩子不要去江河湖泊中游泳,也不要独自游泳。即使孩子只是水边嬉戏,家长也要注意看管,做到时刻有效看护,其核心三点是要做到专心、不间断和近距离。
当孩子在水中或者水周围时,家长都应专心看护,不要分心做其他事情。因为溺水发生的过程十分迅速,并且随时可能发生。一旦发生,就可能会致命。近距离强调的就是家长要与孩子保持一臂之内的距离,这样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家长能做到“伸手可及”。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落水者举高双手、拍打水面、大声呼救。但现实中,溺水者一般身体垂直于水面,头部在水面上下浮动,张嘴就会灌进一大口水,很难呼救。”叶教官说,如果家长看到水中的孩子目光呆滞、眼神涣散、闭上眼睛或者眼睛被头发遮住,嘴巴张开却安静无声,对呼喊没有反应,就要引起重视,立即施以援手。
叶教官说,民间有着各种“控水”的土办法,就是将孩子从水里捞起后,抓着孩子的脚,把孩子倒立着背在背上,然后开始跑,一颠一颠地把水“控”出来;也有人会把孩子驮在牛、马等牲畜背上,让牲畜走一段路。“然而这些都是错误的方法,不但没什么效果,反而会耽误救援时间。”叶教官说。
对溺水的孩子 如何科学施救
据叶教官介绍,如果溺水的孩子救出时是清醒状态,有呼吸和脉搏,施救者应及时呼叫120,注意孩子的保暖,陪在孩子身边,等待救援人员。
如果孩子昏迷,但有呼吸有脉搏,施救者应清理溺水者口鼻中的异物,使其保持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等待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呼吸和脉搏情况,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针对溺水者,我们一般建议先人工呼吸,再进行胸外按压。”
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
1.将孩子放置在坚实的平面上。
2.将孩子的下颌抬起,捏住鼻子,用口唇包住孩子的口唇,将气体吹入,注意不需要在吹气前进行深呼吸的动作,并观察胸廓是否因气体灌入而扩张。
3.人工呼吸两次后,开始胸外按压。双掌重叠,用掌根按压胸骨的中下部,按压要用力、快速,频率约为100次/分钟。
4.30次按压后再进行两次人工呼吸,往复进行直至孩子脉搏和呼吸恢复。
来源:海峡都市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