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福清人排斥外地人,有这回事吗?
上海人的排外是众所周知的,而一份来自北京大学的调查表明,比上海人更排外的竟然是我们福建人!从古至今福清就有许多外地的"乡下人”到此找工作讨生存,而这些外地人统一被贴上一个标签“续穷样”。是的,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四川仔。不管来自湖北还是东北反正都喊“四川仔”。
“脏乱” “穷酸”似乎成了福清人对这些外地人的“主印象”。从小就有不少父母会对孩子说:再不乖,就叫隔壁的四川仔把你抓走拿去卖!又或者你要不好好读书长大后就会跟四川仔一样。就是因为这些父母们“无知”的言论导致这种思想在年幼的孩子脑中根深蒂固,久而久之,也被同化了。很庆幸,小编从小到大都没听父母对我说这种话。
学生时代,班上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而这群“外来”生毫无疑问成为了部分“嚣张跋扈”的本地生diss的对象。
“取外号” “人生攻击”是“外来生”的必经之路,无故成为“出气筒”挨骂也是“家常便饭”,更为过分的是还得当作“人肉垫”挨打。
小编初中时代,班上有个叫x贵的姑娘,长相水灵穿着不前卫但还算干净,学习成绩也算中游,本来这种小女生怎么说放班上也能小受欢迎,但偏偏土气的名字和外来的身份另她的学生时代过的尤为灰暗。
如上所说,取外号是必经之路,蒙受部分“本地生”的“厚爱”x贵同学名称一天换一个。平时说句话,咽口水仿佛就触到这群恶霸的g点!更甚于竟然怀疑起x贵同学的考试成绩,还不到一个学期,本来活泼开朗的小女生变得阴郁了!整整两年饱受欺凌。
陌生的环境,敏感的年龄段……或许初来乍到的她怀着一颗热忱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福清人到外“拼闯”,外来媳妇和外来女婿也随着而增,小松(化名)也是众多到外“拼搏者”中的一员,在那儿他认识一个博学美丽的“京城姑娘”(小艳)在人情淡漠的大都市,小艳或许温暖了他,没过多久,两人就开始交往……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年前小松带着小艳回老家见父母,显然思想陈腐的父母对这个外来媳妇定是不满意,原因简单又可笑:外地人穷,好吃懒做,取回来多丢面,定会被街坊领居给取笑。不同于听家长话的“好儿子”,小松毅然决然地违背父母的意愿娶了小艳,婚事全程都是自己一手包办,家里连聘金都没有给小艳。
本以为“生米煮成熟饭”后一切都会有了好转,可排外的父母依旧没有给这个外来媳妇一天的好脸色,甚至天天在儿子耳边吹风怂恿离婚。这种“唱衰不唱好”的行为也没谁人←_←
随着福清文明社会的发展,许多幼儿园甄选老师的时候除了学历转业才能还得看你普通话,并规定在园不准讲方言,而大家也可以发现平时生活中对话普通话用的越来越多了。
朋友a(简称)是个“土生”的福清人高考毕业后就到外地找工作,一年365天只有过年才得时回老家。年后她准备回母校去看看,奈何,老家变化太大场面呆外地的她找不着路,便向坐在村口大树下晒太阳的大爷询问,结果她的普通话一出,大爷的眉头紧锁,横横地问:是外地人吗?朋友a听着大爷的口气有点慌,否定了。结果被大爷的一句话“噎死”:不是外地人讲什么普通话,福清人就得讲福清话!朋友a回忆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本地人的排外。
其实吧,小编也能理解部分人的排外原因。
早年前来福清讨生活的外地人,个别不好好的找份工作踏踏实实地赚钱,偏偏要干令人“唾弃”小偷小摸的事儿,小编家住胡同巷子,巷子的尽头的那栋房子常年租给外地人住,那段时间经常谁谁家掉东西,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小编的奶奶一个人住一栋房子,那晚正好小编吵着要和奶奶一块儿睡,由于小编和奶奶都属于眠浅的人,半夜被翘窗声给惊醒了,随后就看到从窗外缓缓向内延伸的杆子,而窗外细细的说话声中可以听出突兀的口音。正是因为这些“老鼠屎”把外来工的名声给败坏,另无辜者也一同遭受“白眼”和“排挤”。
小编不以偏概全,虽然福清有很多排外者,但也有很多热情友好的包容者!身处异乡的心酸与艰苦,希望能公平受待。
排外者们或许可以脱掉“有色眼镜”,用平常心来对待每一位外来者。
最后小编的心愿是世界和平←_←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