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宝宝“躲猫猫”时,只藏住小脑袋?你认为无聊的游戏并不简单 ...
|本文由团子妈育儿原创,欢迎个人评论、分享
躲猫猫这个游戏,我陪孩子玩了好几年,我也慢慢的发现,孩子从一开始只把眼睛盖上,到后来的挡住小脑袋,到现在“技术”完全成熟。
有些家长很不理解,为什么在大人眼中特别无聊的游戏,孩子们却如此喜爱?
“躲猫猫”游戏究竟有什么魔力?
我的女儿对于这个游戏,可以说到了“着魔”的程度。
在我的耳边总会回响着这样的声音:妈妈吃完饭了吗,我们玩“躲猫猫”吧!妈妈我写完作业了,一起玩“躲猫猫”吧!妈妈妈妈...
没办法,即使很累我也会陪着她玩一会,因为自从她上了幼儿园后,我们为数不多的交流,就全靠游戏了。
为什么大部分孩子都喜欢这个游戏,这要从背后的儿童心理学来解释。
1)在游戏中孩子会体验情绪的变化
当宝宝寻找“藏身之地”时,他们既兴奋又紧张。越小的孩子,就越享受这一过程。
他们不在乎自己藏得好不好,而是在乎这个过程中跟妈妈的互动,还有自己的体验。
2)躲猫猫也是孩子对环境的探索
在他躲的过程中,他可以慢慢的区分哪些物体可以遮挡住他。哪些地区“危险”,容易被抓。
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会通过脚步声,和周围物体的变化,来判断妈妈藏在了哪里。
3)躲猫猫可以看到妈妈不同的反应
在妈妈寻找自己的过程中,妈妈会出现疑惑、巡视、坏笑、着急、等等平时见不到的表情,如果遇到会“演戏”的家长,孩子会更加开心。
因为在游戏中孩子可以跟妈妈有行为上,和情绪上的双重互动。
为什么孩子躲猫猫时,经常“暴露”自己?
在大人眼中,躲猫猫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找不到,但孩子们貌似不太在乎。所以孩子玩躲猫猫,画风基本上是这样的▼
或者是,这样的▼
大人为了配合,还要装作看不到的样子,也不忍心拆穿他们。
在孩子的意识里,只要我看不到妈妈,妈妈就肯定看不到我。有时候看到妈妈找不到了他还会小声提醒妈妈“我在这里”。
这种情况大多在孩子2~6岁的时期,这他们处于一个“自我中心”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就是——无法完全的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这一点可以用皮亚杰的“三山实验”来证明
三山实验,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
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抛去各种理论,孩子同时也是希望妈妈可以找到自己的。而且通常还没等妈妈找多久,他们就会自己出来,并且“吓唬”一下妈妈。
躲猫猫虽然好玩,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又安全?
✔ 保证孩子所能触及到的地方无危险物
这些危险物包括刀具、掉落的高处物品、容易倾倒的家具、以及没有安全防护的门窗、容易卡住的缝隙等等。也不要让孩子躲到密闭的空间内。
✔ 要偷看孩子的行踪,保证在自己的安全视线内
不要太“实惠”,真的把眼睛蒙住,保证孩子安全最重要。不要在家外人流密集、或是太广阔的空间玩,一旦发生情况,就不在自己掌控范围内了。
✔ 学会演戏
不要直接拆穿孩子“幼稚的行为”,也不小嘲笑他藏得太容易找。学会“演戏”,让孩子充分的体验游戏中的乐趣。
你家宝宝玩藏猫猫时,有哪些经典的“藏身之处”?欢迎在评论中分享。
——END——
我是@团子妈育儿,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关注我,带大家学习最实用的育儿、孕产知识。如果您在带娃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有趣的、困难的、难忘的事,都可以发私信分享给我。
希望我会给大家带来帮助,在带娃路上给您最贴心的陪伴~ 我儿子直接用手遮住眼睛站我边上,大声说爸爸我好了你来找我,我还要说你在哪里躲的那么好。 我以为只有我家孩子这样,我还想她怎么这么傻?原来是正常的!太可爱了孩子们!其实他们只是想和自己父母一起玩 孩子思想单纯,认为自己看不见外面,外面的也就看不见里面的自己了,这和《掩耳盗铃》是一样的,自己堵住耳朵听不见了,就认为别人也一样会听不见是同样的道理。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后来被证明不怎么对。儿童并不是看不见另外两座山,而是对这个山这个事物没有兴趣,懒得搭理皮亚杰。有人把三座山换成了儿童喜欢的卡通人物后,儿童立马就搭理了。 我儿子每次我把他眼睛捂住,他就说,我不见了。我再把手放开,他又说,找到我了[捂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