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土豪!福清居然还能看见这种自行车!比劳斯莱斯还少...
人体工程学流线车身,造型优雅。可选配照明大灯,28寸超大抛光轮胎,配置非机械性驱动,全景天窗,皮革坐垫,停车用脚架,油门靠腿蹬,加速一阵风~百公里体耗两光饼!今天讲的豪车就是它↓
曾几何时,自行车是一个富裕家庭的象征。当时,自行车如同潮水一般在街上涌动。然而随着机动车的增多,公交的发展,自行车渐渐被边缘化...
今天在福清城区看到一个大叔骑着老式自行车,往近一看原来是当年大名鼎鼎的“永久”。
视频发出后播放量居然高达300多万次!看来大家对此有共鸣。
精选评论↓
在出行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里,自行车在一般人家里也算是大件了,不亚于现在的宝马大奔。
这辆永久牌自行车,28大杠,别问落地价,因为青春无价。你看它岁月流淌,依然铮亮,上班下班穿街走巷,回头率高,拉风,在当年不仅被誉为“撩妹法宝”,更被称为“青春一号”!
我有纯钢车载铃铛清脆响亮未见其车先闻其声
叮铃铃~让一下
还有一种炫酷的上车方法,江湖绝学“扫堂腿”,现在很多年轻人应该都不会。
一脚踩着自行车的一个踏板,另一只在地上随着自行车的移动滑行,等自行车跑起来了再飞快的把另一只脚扬起,再搭在另一个踏板上骑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属于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和稀罕物。
据长辈描述,那时由于国家物资匮乏,实行供应供给制,家家户户买东西都要用粮票、布票、煤票、米票等。
按家庭人口,每户每月半斤油,20斤粮食;布料每年一人一丈,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猪肉一年也只能吃上两三回。
当时一辆自行车售价约150-180元之间,而一般家庭总收入每月只有三四十元,饭都吃不起了,更别提买车了。
谁家有辆“凤凰”或“永久”自行车,可比现在有辆汽车还显“土豪”。
那会儿,一辆大28能驮一家三口,10岁上下的孩子偷偷学骑车,也都是用这种大块头的“28车”。
据福清市志记载,50年代,福清婚嫁大都比较简单,其中带迷信色彩的结婚仪式几乎革除殆尽。曾出现女方不要男方聘金,男方不要女方嫁妆的新风尚。60年代后期,旧习渐起,不少人套俗行事。女方向男方要聘金,要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礼品,称“三转一响”。至80年代,要求更高,男方要给高聘金,城镇迎亲时雇小汽车。女方配以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双用收录机、大立柜、五斗橱、沙发..等十几杠送往男家。
那个时候的自行车,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当时有一种自行车票,只有持票的人才能够购买自行车,必须限量发放。那要是没票真想买,那怎么办?据说当时就有“二哥”卖这个购车券,一张券要加价大几十块呢。
大家觉得当时的自行车要是放在现在能值多少钱?你们家还有“凤凰”或“永久”吗?都来说一说你们的故事!
页:
[1]